中秋、國慶兩節來臨,白酒旺季也將至,圍繞著白酒市場的各種亂象也頻頻出現:古井“勾兌門”,“國酒”之爭,茅臺漲價……每一件新聞的背后都透露出這個行業的利益之爭和誠信問題。
“勾兌”風波
8月下旬,一條關于古井貢部分酒品是由酒精勾兌而成的消息引發各界關注。此次事件,是由古井貢8月22日發布的中報引發。其中報稱,古井貢酒從附屬企業以市場價格采購了4551.49萬元酒精。據計算,上半年古井貢酒采購酒精數量起碼超過6000噸,因此被業內人士指其部分產品是用酒精勾兌出來的。
隨后,古井貢酒承認其部分低端產品為食用酒精勾兌而成。實際上,根據古井貢酒近年來的年報可以發現,從2009年起,古井貢酒就開始采購食用酒精,且每年的采購金額還在不斷增加。
古井貢相關人員在回答媒體提問時表示,公司的這種勾兌做法符合法規,而且在國內同行中,這種情況非常普遍,原因是用食用酒精勾兌是一種生產工藝,符合國家標準。
一些白酒方面的專家也認為,白酒生產過程中根據口感和生產需要,允許按照一定比例用食用酒精進行勾兌調制,而食用酒精也是用糧食做的,并無危害。
也有業內人士坦言,這幾年白酒的銷量已經遠遠高出了酒廠的正常產能,而真正的傳統釀造工藝需要很長的時間,根本滿足不了需求,所以有些企業不僅加大勾兌酒的產量,甚至還會把勾兌的低檔酒當好酒賣。
但是大部分酒企并不愿意公開向公眾承認,產品是由酒精勾兌而成,怕這樣影響了產品的聲譽。
以古井貢為例,古井貢酒錯在沒有將勾兌酒標注清楚,甚至隱而不宣,存在有意誤導消費者的嫌疑。一直以來,“純正原漿,手工釀造”就是古井貢酒的金字招牌,在其產品包裝上的原料表中,均標注為糯米、小麥、豌豆等糧食作物,無一顯示和食用酒精有任何關聯。而在部分系列酒的盒身上,還特意標注著純糧釀造的說明。
“勾兌門”也讓古井貢的業績受到了不小的影響,其股價一度大跌。有分析人士認為,古井貢以及采用勾兌工藝的一些白酒企業在這方面出現了誠信問題。
“國酒”之爭
來源:工人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