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最“難”陶瓷產區,毫無疑問是“廣東”。
前有出口腰斬、疫情斷斷續續發生下的零售萎縮,后有“煤改氣”的步步緊逼,疊加效應之下,上半年廣東中小陶企經營業績普遍下滑,上百條生產線退出,降薪、裁員……節衣縮食、艱難渡冬者比比皆是。與廣東陶企交流,哀嘆聲不斷,唏噓行情艱難、生存不易。
影響更深遠的是,廣東一動,全國皆震!
廣東陶瓷的“難”,此消彼長,變相成就了江西高安、山東淄博、四川夾江,乃至遼寧法庫等產區的“旺”。這些產區在疫情影響下“逆勢熱銷”,一定程度上承接了廣東轉移的業務訂單,吸納了廣東二三線品牌的經銷商,以及成本制造、產能穩定供應優勢凸顯。
陶業史上最大規模煤改氣 已有上百條生產線退出
2020年,廣東陶瓷最大的挑戰無疑是“煤改氣”。近些年來,但凡推行“煤改氣”的陶瓷產區,大部分都是當年最“難”的產區,很多陶企一時間難以適應“煤改氣”后的高成本節奏,艱難苦撐,甚至倒閉破產。
典型如,2013年福建晉江“煤改氣”,高峰時期當地氣價一度高達3.889元/立方米,1/3的生產線無法承受天然氣帶來的成本高壓,被迫減產或停產,甚至有悲觀人士在當時發出感慨:“五年后,晉江無陶瓷。”
2013年,福建晉江率先在陶瓷行業完成“煤改氣”,有悲觀人士在當時發出感慨:“五年后,晉江無陶瓷。”充分佐證當時陶企生存之艱難,同時逼迫一批陶企退出。
2016年,曾經風光無限的全國第二大建陶產區山東淄博,壓縮產能5億m,實施“煤改氣”和執行超低排放標準,高成本之痛讓淄博建陶“元氣大傷”;2019年山東臨沂推行“煤改氣”,致使當地陶企數量從45家銳減至18家,60%陶企退出,導致臨沂陶瓷產品結構的完整性、產銷體系均受到劇烈損傷。
廣東“煤改氣”影響范圍之廣,為陶瓷行業歷年之最。800多條生產線(肇慶260條、清遠160條、江門129條、佛山約260條)扎堆在2020年完成改造,除了廣東肇慶、清遠、江門、佛山四大建陶產區,珠海陶瓷“煤改氣”已經全部完成,韶關市陶瓷“煤改氣”據傳也要在最近一兩年內完成。
800條生產線,相當于全國瓷磚生產線總量的1/4,波及陶企及生產線遠超當年的福建晉江、山東淄博。并且,這輪“煤改氣”掀起了廣東陶瓷繼產業轉移之后,近十年來最猛烈的退出潮:
據廣東生態環境廳消息,肇慶全市陶瓷企業達63家、共有260條生產線,其中計劃關停退出的企業有15家55條生產線;
清遠市工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軍6月份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清遠全市有160多條陶瓷生產線,現在關停了40多條,未來目標是壓縮到50條左右。”此話一出,清遠很多陶瓷企業的焦慮感油然而生,未來還要再關停70條線;
佛山仍有217條生產線未完成“煤改氣”,改造一條線需要停產20天左右,再加上氣價比周邊清遠、肇慶高出近0.4元/m,有行業人士分析預測,“煤改氣”可能導致佛山三分之一的生產線關停退出;
江門陶瓷“煤改氣”更加緊迫。據《江門日報》7月底報道,江門已有46條建陶生產線完成煤改氣或拆除、淘汰,也就是說江門仍有83條線未完成改造,而時間大限僅剩2個月,停窯改造將是近一兩個月江門陶企的“常態”。
除了推高生產成本,“煤改氣”后的供氣不穩,在夏季的清遠、肇慶接連發生,已引發不少陶企短暫停產,并為此埋單,損失合計超千萬元。夏季供氣尚且如此,更何況用氣高峰冬季了,陶瓷廠除了防火、防疫,還要憂市場、憂斷氣。
外貿大考,廣東產區受災最重
海外疫情發酵,大量外貿訂單被取消或推遲,2020年外貿企業面臨一輪難度為“地獄模式”的大考,中國瓷磚出口貿易企業也不例外。在這輪大考中,全國瓷磚第一出口大省廣東無疑受災最重。
數據顯示,廣東陶瓷磚出口量和出口額獨霸一方、遙遙領先,出口量占全國61.76%,相當于全國每年出口7.7億平方米瓷磚,僅廣東出口量就達4.76億平方米,外貿越艱難,出口業務量全國第一的廣東首當其沖。
據海關統計數據分析,雖然受疫情影響,2020上半年我國陶瓷磚出口整體下滑了21.05%,但福建、山東、浙江、江西、河北等省的瓷磚出口額卻有增長,廣東省陶瓷磚出口額下滑幅度達到38.30%,降幅為全國第一,疫情下廣東陶瓷出口之“難”可見一斑。
出口量萎縮近40%,意味著上半年廣東大量用于出口的產能未得到釋放,或者轉移到國內市場,由于出口業務的一蹶不振,上半年廣東有外貿企業為節省成本,一直采取居家辦公的模式,甚至還有很多外貿從業者因為收入下滑,不得不干起了副業。截止目前,海外疫情仍未得到控制,廣東陶瓷出口之“難”,仍在持續,并且這種局面在短期內恐怕很難逆轉。
國內疫情斷斷續續 廣東陶瓷受沖擊最大
2020年國內新冠疫情對哪個產區沖擊最大?答案顯然還是“廣東”。廣東陶企銷售渠道以一二線城市為主,疫情下這些城市的管控最嚴,嚴重影響到廣東陶企的生產、銷售;而其他產區大部分以農村市場為主,產銷受疫情影響顯然要小很多。
當農村市場3月份就全面放開時,很多城市4月下旬、5月上旬仍處于“嚴管”狀態——裝修工人進入小區裝修難,再加上“煤改氣”,2020開年以來,廣東陶企復產時間全國最晚,開窯率全國最低——有的陶瓷廠4月中下旬才點火首條窯爐。
據報道,4月下旬北京多數社區仍不允許施工隊進入小區,很多大城市均是如此。
到了7月末,北京才發文全面放開室內裝飾裝修活動。
疫情后的終端零售,顯然對廣東陶企更為不利。各地經銷商普遍反映,疫情過后消費者對于高端消費更為謹慎,以致于一些中高端瓷磚品牌代理商叫苦不已:“做中高端基本沒生意,低價的基本不受影響。”
雖然國內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社會活動可以全面正常開展,但從北京、到東三省、再到新疆,疫情在局部地區反反復復,對城市的瓷磚消費、裝修均會產生一定影響,而這種疫情的“復發”,受影響最大的,還是廣東產區。
與之相反的是,以農村市場為主打的四川夾江、江西高安等產區,在今年疫災的背景下,銷售反而比往年更火更旺,并大規模地增線擴產,與廣東陶瓷的“難”形成強烈反差。
今年,山東淄博陶瓷銷售產銷兩旺,很多陶企表示:“不少廣東二三線品牌的經銷商,主動找上門尋求合作。”原因是,受疫情影響,北方經銷商到廣東選購產品不如到淄博更便捷。
“東北瓷都”遼寧法庫產銷勢頭比往年更加喜人,當地陶企分析,疫情之下,廣東、山東的磚不能及時運到東三省,客觀上為法庫本地磚創造了一定市場空間。
江西高安,是2020年銷售最“火爆”的陶瓷產區,除了承接一部分從廣東轉移而來的貼牌訂單,值得注意的是,疫情發生后,高安陶企普遍反映新客戶增加較多,特別是4、5月份,平均每個品牌都能增加30多個新客戶。“這些客戶原來主要代理廣東品牌,因廣東大量生產線無法正常開工,經銷商紛紛到江西尋找產能進行補充”。
結語:廣東佛山、江門陶瓷“煤改氣”大限逼近,清遠、肇慶陶瓷下半年氣價波動、供氣穩定仍舊未知;海外疫情愈演愈烈,出口局勢撲朔難料,至少短期很難出現起色;國內疫情小范圍復發,冬季走勢不得不防……
2020年的廣東陶瓷可謂多災多難,當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了廣東陶企進行產品創新、附加值提升,以及內部管理升級與成本的精細化管控。同時,廣東頭部品牌的增勢如舊,部分中小型、創新型品牌亦逆勢大幅增長,充分說明時事雖艱,但機會仍在、前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