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5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略降,但就業壓力不容忽視。受疫情影響,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突出,招聘用工需求下降,一些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恢復較慢,吸納就業受到一定影響。”
6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5月經濟數據。
5月主要經濟指標繼續改善,工業、服務業實現增長,投資、消費數據降幅繼續收窄。
繼4月工業增速轉正后,5月服務業生產增速由負轉正。內需消費在不斷恢復,5月汽車消費正增長,居住類商品零售額增速由負轉正。投資項目加快開工,穩投資政策效果不斷顯現,前5月房地產投資大致追平去年水平,基建投資降幅大幅收窄。
不過,境外疫情繼續擴散,世界經貿嚴重萎縮。國內制造業投資動力不足,企業生產經營面臨困難。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表示,二季度以來,生產需求持續改善,積極因素累積增多,主要指標與一季度相比明顯改善。二季度經濟恢復既存在有利因素,也面臨困難挑戰,經濟增長能否轉正還要看6月份經濟恢復情況如何。
投資、消費加快恢復
5月工業、服務業實現增長。5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4%,增速比4月加快0.5個百分點。5月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長1%,較4月增速回升5.5個百分點。
受接觸型聚集型消費復蘇較慢拖累,服務業生產增速直到5月份才轉正。5月信息、房地產、金融業生產服務指數同比增長12.9%、7.1%、5.2%,帶動作用明顯。受疫情拖累較明顯的行業,比如交通運輸業、住宿餐飲業等恢復勢頭明顯。
如此一來,5月份生產端恢復正增長。相較之下,需求端恢復進度較慢,像5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2.8%。
不過,在各地發放消費券、補貼汽車消費等作用下,消費在持續恢復。5月汽車類消費同比增長3.5%,在過去的近兩年,3.5%的增幅屬于次新高的位置。房地產銷售的恢復,以及家電更新消費政策作用下,5月家電、家具、建筑裝潢材料零售額增速紛紛由負轉正。
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經濟發展研究室主任徐奇淵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5月社零增速-2.8%,較4月的-7.5%有顯著反彈。我們對消費需求面臨的困難,要足夠重視,但要全面分析。在疫情沖擊下,用社零指標觀察消費需求存在系統性偏差,而且偏差較大。因為社零指標統計了實物消費,但服務消費僅包括了批發零售、住宿餐飲,這兩個行業是服務業中降幅最大的,這會高估消費面臨的困難。
5月月度數據在持續改善,但前5月累計增速依然為負。這表明前期疫情沖擊造成的損失,還在彌補過程中。
具體而言,1-5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2.8%,降幅比一季度收窄5.6個百分點;服務業生產指數下降7.7%,收窄4.0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13.5%,收窄5.5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下降6.3%,收窄9.8個百分點。
這些經濟指標中,改善最明顯的是投資。各大類投資均有改善,前5個月,房地產投資同比下降0.3%,基本恢復至去年同期水平;基建投資下降6.3%,但降幅收窄程度最大,相較前4個月收窄5.5個百分點;制造業投資相對疲弱,下降14.8%。
野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陸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隨著中國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推動企業復工和加速推動基建投資,5月主要經濟活動指標持續改善,但改善速度略低于市場預期。在這輪經濟復蘇中,基建投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基建投資同比增速由4月的4.8%躍升至5月的10.9%,有力地拉動了鋼鐵、水泥等原材料需求和相關工業品生產。一季度被抑制的需求在4、5月份得到集中釋放,推動了汽車等工業產品的趕工;建筑工地逐漸復工,近幾個月房地產投資速度明顯加快。陸挺表示,對基建投資比較有信心, 但其他板塊在經歷最初爆發性復蘇后可能會有所下行。像集成電路和工業機器人(13.340, 0.00, 0.00%)產量4月分別增長29.2%和26.6%,但5月份增速回落至3.4%和16.9%,從側面反映前期高強度趕工不可持續。
二季度經濟有望實現正增長
5月經濟指標雖在持續恢復,但也面臨一定困難。
5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9%,比4月下降0.1個百分點。但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9%,比4月份上升0.1個百分點。1-5月份,全國城鎮新增就業460萬人,與上年同期相比少增137萬人。
付凌暉表示,5月員工復崗情況持續好轉,這是經濟運行逐步改善的結果,也跟積極就業政策有關。盡管5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略降,但就業壓力不容忽視。受疫情影響,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突出,招聘用工需求下降,一些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恢復較慢,吸納就業受到一定影響。就業不充分現象較為明顯,5月份約1.2%的就業人員處于在職未就業狀態,高于往年正常水平。今年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874萬,創歷史新高,隨著高校畢業生集中進入勞動力市場,大學生失業率可能繼續上升。
陸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我國經濟在復蘇過程中,全國調查失業率小幅回落當屬情理之中。31個大城市調查失業率小幅回升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大城市的社交距離限制較為嚴格,因此服務業(尤其與交通旅游相關服務業)復蘇更為緩慢;二是大城市的外向型程度較高,全球貿易在迅猛下滑,我國出口面臨下行壓力。
疫情演變及對經濟的影響,依然存在高度不確定性。除了海外疫情肆虐,國內部分地區疫情形勢有所變化。
基于持續向好的4、5月數據,以及可以預見的不確定性,能否預判二季度經濟狀況?
付凌暉表示,經濟穩步復蘇態勢明顯,復工復產復商復市有力有效,工業服務業實現增長,消費投資降幅持續收窄,市場預期總體穩定。今年為企業新增減負預計超過2.5萬億元,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新增1萬億元財政赤字規模,貨幣信貸支持力度加大,這些政策將繼續支持后期經濟恢復。
徐奇淵表示,二季度經濟能夠實現正增長。一是需求端來看,出口增速總體超出預期。二是供給端的工業增加值在4、5月分別錄得3.9%、4.4%,表現較為強勁。三是用電量有比較顯著的反彈。4月用電量基本達到去年同期水平,預計5月同比增速將明顯提高。用電量是實打實的指標,從已經發布的地區數據來看,廣東、江蘇、山東等經濟大省,甚至湖北省,5月用電量已經明顯高于去年同期,這反映工業為主的生產活動已經比較正常。特別是廣東、江蘇兩個經濟大省,其服務業用電量也實現了正增長。這表明復工復產已經進入到了全面回血階段。
陸挺表示,基于四五月的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與社會零售數據,我們認為二季度實際gdp同比增速轉正已經是大概率事件,我們現在的預測為1.5%。中國經濟在下半年仍將面臨來自于外需環境惡化的下行壓力,以及來自疫情和貿易關系的高度不確定性。我們認為政府需要進一步加大經濟紓困與需求刺激力度,幫助中小企業與低收入家庭渡過疫情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