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不少地方政府出臺了松綁房地產政策、甚至是刺激房地產政策來啟動經濟。據相關部門統計,疫情期間已有超過20個省市出臺各種不同力度的穩定房地產市場政策,這些政策主要集中在放寬房企土地出讓金、稅費繳納時限,以及放寬了預售條件等方面。
拯救疫情中的中國經濟能否靠刺激房地產?
對于地方政府放松樓市調控的這些行為,從感情上說或多或少能夠讓人理解,畢竟疫情到來之時,各地房企樓市銷售量大幅下降,這不僅讓房企心急如焚,對房企現金流、償還到期債務等都帶來較大的困難,盡管不少房企采取了線上銷售等新的營銷模式,但效果不盡人意。更為重要的是房企拿地能力下降,各種與房地產有關的稅費大幅減少,對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根據中國房地產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3月4日已有十家房企公布2月未經審核銷售業績,從數據來看,這些房企2月單月銷售額同比下滑幅度均超過30%,在2月銷售低迷的影響下,房企2020年前兩月累計銷售情況不容樂觀,幾乎都出現不同程度下降。而且這種情形目前未見根本性好轉,估計疫情時間還會延續一段時間,這對二季度房企的銷售業績也都會帶來很多不確定因素。
拯救疫情中的中國經濟能否靠刺激房地產?
可是,如果從中國經濟長遠可持續發展及產業經濟結構調整角度看,這些地方政府松綁房地產的政策行為卻又是不明智的,甚至可以說是竭澤而漁的短期行為,其帶來的危害將遠遠大于它帶來的收益,是絕對不可取的。
一則,這種刺激房地產政策的行為違背了中央政府確定的“房住不炒”的調控政策總基調,同時也違背了不久之前央行領導確定的繼續堅持房地產信貸調控政策不動搖、禁止信貸資金過多向房地產領域聚集的傾向。如果一些地方政府對中央政府的這些政策禁令于不顧,到頭來不僅會使地方經濟發展陷入困境,而且盲目鋪大房地產攤子還有可能將房企及地方經濟拖進“死胡同”。因為如果一旦中央政府房地產調控政策收緊,比如貨幣信貸收縮,則會有更多的房企陷入經營困局。所以,眼下一些地方政府為房企松綁無異于飲鴆止渴。值得欣慰的是,目前還是有不少地方政府明白了這個道理,打響2020年房地產調控松綁第一槍、地方政府首次下調購房首付比例的河南省駐店市還是在政令頒布一周之后收回成命,是充分意識到了觸碰中央政府房地產調控底線可能帶來的危害。
拯救疫情中的中國經濟能否靠刺激房地產?
二則,如果還靠房地產刺激中國經濟,疫情之后可能會使大量銀行信貸資金或者社會資金流向房地產領域,就有可能重蹈前十幾年中國經濟靠房地產拉動的覆轍,使剛剛治愈的房地產的“依賴癥”有可能重新復發,尤其土地財政有可能再一步升溫,這對地方政府剛剛轉變的發展經濟理念,無疑又起到了極其不利的不良導向:使得地方政府又將發展經濟的興趣和精力放在發展房地產上,中國好不容易帶來的產業經濟結構調整成效又有可能被全部消蝕,中國經濟又有可能再次被房地產給牢牢綁架,房地產一家獨大又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之害。
其三,這樣做的結果會讓社會更多的資源再次涌向房地產行業,尤其是大量社會資金再次集中到房地產領域,實體企業融資難、融資困困局將會被拉得更長,破解起來困難更大。這還在其次,更大的問題是,全社會虛擬經濟的泡沫又會被吹大,很多實業家無心實力,一心向往賺快錢,滋生經濟投機意識,這無論對中國實體企業恢復生機活力,還是對一個國家經濟持續穩健發展都將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由此,疫情之后,中國經濟仍然需要專注實業,哪怕是經濟增長速度慢了下來,只要是高質量的,只要不給社會就業帶來太大的壓力,都應該是被允許的,而且也應該是正常的。我們應當從中國未來長遠著眼,從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入手,加大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讓更多的社會資源尤其是金融資源向實體企業流動,千萬不能再依靠房地產刺激經濟這種低質量經濟增長模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