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佛山陶瓷企業注重自主研發,加快轉型步伐。圖為新明珠陶瓷展廳。
一鼎科技的智能儲坯系統實現了磚坯智能分類存儲、按需生產。
作為國內陶機大王,科達正把越來越多生產線出口到國外。圖為科達車間。
在印度尼西亞第二大城市泗水,由廣東科達潔能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科達”)為當地最大陶企——mulia集團承建的整廠整線工程,在今年7月底順利投產。繼在非洲肯尼亞、加納等地連建四廠后,作為國內陶機大王的科達正把越來越多的建陶生產線出口到國外。
此時距廣東佛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佛陶集團”)開行業先河,從國外引入首條彩釉轉生產線已過去35年。而科達的兩任董事長從最初的盧勤到如今的邊程,也正是出自“佛陶系”。
上世紀80年代,一群佛山建陶人遠渡重洋,引進行業首條國外自動化生產線,為佛陶集團的蓬勃發展奠定基礎,也拉開了佛山乃至中國建陶騰飛的序幕。1985年1月16日,南方日報頭版以《佛山陶瓷工業開始起飛》一文,記錄了這段崢嶸歲月。
如今,在全球,每生產10塊瓷磚就有6塊來自中國。在中國,每年七成建陶銷售額來自佛山。從佛山乃至廣東建陶現在的江湖地位,離不開當初以佛陶集團為代表的一批敢于開眼看世界、擁抱當時最前沿技術的企業。
這類企業也成為了行業的“黃埔軍校”。即使佛陶集團在后來已衰落,但大批“佛陶人”繼續帶領行業征戰全球市場。實現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跟跑”“并跑”再到“領跑”的跨越,推動廣東制造邁向世界一流。
開放視野??引入建陶業首條國外自動化生產線
石灣瓦,甲天下。石灣陶瓷歷史悠久,早年石灣鎮屬于綜合性陶都,擁有日用陶瓷、化工陶瓷、建筑陶瓷等。明末清初,石灣鎮最鼎盛時,全鎮有5萬多人都是從事陶瓷工作。
新中國成立后,石灣逐步建立起完整的陶瓷工業體系。上世紀70年代,大批小煤礦、小火電、小冶煉等“五小”企業在全國遍地開花,這類工廠普遍對耐酸類陶瓷有著較大需求。
在廣東,佛陶集團的前身——佛山市陶瓷工業公司(下稱“工業公司”)率先捕捉到這一市場機遇,成為該品類的全國銷量冠軍。彼時石灣是廣東最大的陶瓷產區,躋身全國八大陶瓷產區,位列“老八”。
但“五小”企業的污染問題很快暴露出來,并迎來了一輪關停潮。市場之變直接給了工業公司當頭一棒,不僅拳頭產品的市場大量萎縮,原來公司生產的日用陶瓷等產品也面臨替代市場的競爭,比如陶瓷茶壺被鋁、銅等替代。這種情況下,工業公司訂單大量減少,利潤出現下滑,許多工人處于半失業狀態。
這時,一塊舶來品帶來了轉機。1979年,一名香港商人帶著一塊意大利釉面磚來到佛山,尋找供應商。這是當時在香港非常暢銷的建陶新品,但國內未有工廠能自制。
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工業公司旗下的建陶工廠利用簡單的手動磨擦壓力機,一舉試制成功內地首批彩釉磚,但由于制作工序較多,設備簡陋,造成產品成本高,易出現規整度不穩定等問題。
“既然是意大利進口的產品,能否到意大利去學習怎樣生產?”當時在工業公司工作的周棣華靈機一動。
1981年,周棣華帶領公司8人,聯合香港5名補償貿易商,一行13人跨越萬里,開啟了近一個月的意大利、西班牙考察學習之旅。
當時,周棣華等人平均一天考察一家企業,他們經常白天考察,晚上憑記憶記錄下企業的生產要點。近一個月的時間,國外企業的自動化生產線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時,在國內,除了工業公司等企業曾引入個別的國外單機設備,建陶行業未有企業試過引入國外的整條生產線。
但工業公司成為了行業第一個吃螃蟹者。為了論證引進海外生產線的可行性,早在赴意大利考察前,周棣華就讓公司提前寄了兩噸自制的陶瓷原料到意大利,當工人把漂洋過海的原料加入到產線后,周棣華等人屏住呼吸,等待見證歷史性的一刻。結果“洋生產線”與本土原料完美結合,生產出來的產品全部符合標準。
“那一刻,大家都高興壞了!公司這次有出路了。”周棣華至今仍難忘當時的激動,這也堅定了他引入行業首條國外自動化生產線的決心。
此后經過溝通、談判以及安裝測試,1984年,在一座新建廠房內,我國首條從國外引進的彩釉磚生產線在工業公司旗下的石灣利華裝飾磚廠一次點火試產成功。
新產線的效益非常明顯,相比舊設備的相同產能,工廠的占地面積從1.5萬平方米降為3000平方米,瓷磚燒成時間從32小時縮減為1小時,用工量從295人壓縮為195人。
此后出版的《中國陶瓷百年史》把這條生產線的引入,稱為是拉開中國建陶工業現代化序幕的標志。而這條生產線也直接開啟了工業公司發展的黃金時代,在此后10多年,工業公司以年均29%的速度發展。
1987年,原佛山市陶瓷工業公司將管轄的石灣各個陶瓷廠和為其服務的相關企業,合并成了我國陶瓷行業首家企業集團——佛山市陶瓷工貿集團公司,成為全國最大的建陶生產企業。1993年,該公司改組成為廣東佛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這就是此后盛極一時的佛陶集團。而后,佛陶集團的產值也從此前的幾千萬元不斷增長到20多億元。受此帶動,石灣陶瓷產區從全國建陶行業“老八”一躍成為“老大”。
輸送人才??“星期六工程師”燎原全國建陶行業
鼎盛時期的佛陶集團非常注重人才培養。早在1987年,公司投資340萬元建設的佛山市陶瓷職工中等專業學校落成。該校為行業培養了大批專業人才,支撐企業快速發展。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佛陶集團擁有各類專業人才達2300多人,員工超2.1萬人,最高峰時集團旗下擁有54家企業,年產墻地磚占全國總產量的25%。
佛陶集團的壯大,進一步增強了石灣陶瓷對于全國人才的吸引力。上世紀90年代初,遠在江西的景德鎮陶瓷學院,就有接近40多名老師下海來到石灣,且大部分進入了佛陶集團,鮑杰軍正是其中之一。
1992年,即將升為景德鎮陶瓷學院系主任的鮑杰軍,臨時負責帶領學生到石灣陶瓷廠實習。此前他很少來廣東,當時石灣的車水馬龍,川流不息,給他留下深刻印象。與此同時,負責接待的石灣鎮領導主動向鮑杰軍發出邀請,希望他到當地就業。
回到酒店,站在窗邊思考的鮑杰軍無意中看到了鄧小平南巡講話,思路豁然開朗,他激動地跑到石灣郵電局,打電話給同為景德鎮陶瓷學院老師的妻子,問道:“王老師,我們一起來佛陶集團工作,好不好?”
回憶當時的情景,鮑杰軍說,自己對于佛陶集團并沒有很清晰的認識。“只覺得這是一座大廈,我們看到的只是一間房,根本不知道這棟樓有多高、多寬”。
1992年7月,剛滿30歲的鮑杰軍和妻子進入佛陶集團工作。那時,佛陶集團引入了大量國外先進的設備與生產線。入職設備科的鮑杰軍因本身學過機械,被派去跟著外國人學習怎樣安裝壓機。這段經歷令鮑杰軍有機會接觸到最前沿的設備,技術水平得到迅速提升。
迅速融入企業的他,很快也加入到佛陶集團的“炒更”大軍,成為一名“星期六工程師”。所謂“星期六工程師”是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國企中的工程師利用工作外的時間到其他公司兼職。佛陶集團由于技術水平在全國領先,走出了大批的“星期六工程師”。
比鮑杰軍早些入職的大學同學盧勤,甚至被稱為“炒更大王”。善于接單的盧勤,經常騎著摩托車,帶領騎自行車的鮑杰軍,坐輪渡來到一河之隔的南莊,為當地的鄉鎮企業提供技術支持。
彼時的南莊正依托地理優勢,大規模上馬陶瓷生產線。最靠近石灣的上元村村民霍根華最早看準河對岸帶來的發展機遇,開啟了南莊村辦建陶企業的先河。隨后,南莊東村、羅南等村紛紛效仿。“星期六工程師”的到來則進一步加快了這個進程,對于這些鄉鎮企業來說,這些外來人才不僅帶來了技術,還帶來了成本更低的國產化設備。
鮑杰軍清晰記得,有一天盧勤突然找到他,說有人要買磨邊機的圖紙。當時還沒有國產磨邊機,引入一條磨邊機生產線要150萬元。為完成圖紙,鮑杰軍白天抽空觀察佛陶集團內的進口磨邊機,晚上研究怎么畫圖紙。足足花了28天時間,鮑杰軍對進口的磨邊機進行了簡化,在“炒更”中畫出了第一臺國產磨邊機。
到了1993年的一天,盧勤拉著鮑杰軍來到一個火車站旁,鼓勵他一起加入眼前這座100多平方米的工廠。這就是日后享譽全球的中國陶機業第一龍頭企業科達的前身,而盧勤與鮑杰軍正是企業的創始人之一。
包括鮑杰軍和盧勤在內,從佛陶集團走出的大批技術人才,如今依然活躍于中國建陶行業第一線,以至于在業內,流傳著一句話:哪里有建筑衛生陶瓷企業,哪里就有“佛陶人”。
蝶變新生??“佛陶人”推動廣東建陶走向全球
因時而興,佛陶集團開啟了中國建陶產業一個新發展時期;因勢而衰,隨著市場化進程的推進,以佛陶集團為代表的集體企業逐漸暴露出管理機制上的弊端。時移勢易,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大批國企、鄉鎮企業紛紛走上改制之路,佛陶集團昔日的榮光成為改革路上的包袱,逐漸走下坡路。
佛陶集團的衰落讓業內唏噓不已。“佛陶集團的市場生命是消失了,但其人格生命還在延續。”鮑杰軍感嘆道。佛陶集團培育出的大批人才,占據中國建陶行業半壁江山。
由盧勤、鮑杰軍等人共同創辦的科達,通過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在1998年研制出國內第一臺大噸位壓機,成為國內市場占有率最高的“陶機大王”;鮑杰軍隨后又創辦了歐神諾陶瓷,成為中國建陶業的領軍企業之一;曾經為佛陶集團修理、安裝生產線的蕭華,從國產自動化窯爐起步,打造出的蒙娜麗莎陶瓷,成為廣東首家在a股上市的陶企。
此外,從佛陶集團走出來的還包括馬可波羅陶瓷的黃建平、簡一陶瓷的李志林、恒力泰的楊學先、宏宇陶瓷的梁桐燦、羅曼蒂克陶瓷的劉勝鴻、紅獅陶瓷的霍全波、特地陶瓷的馮紅健等一眾行業翹楚。
據不完全統計,由“佛陶系”衍生出的企業、關聯企業近300家,從業人員10萬人。每年參加“佛陶情”新年聯誼活動的陶瓷企業營收更是高達1000億元,業內稱之為“千億聚會”。
近年來,隨著國內市場競爭日漸白熱化,環保壓力加大,行業產能過剩凸顯,且遭遇國外多個市場反傾銷圍堵,中國建陶陷入“內憂外患”。
以“佛陶系”及相關企業為代表的大批佛山陶瓷企業開啟了轉型之路。
面對環保壓力,蒙娜麗莎成為業內綠色先鋒。2007年,蒙娜麗莎通過技術創新,建成國內首條大規格陶瓷薄板生產線,憑借技術創新實現了產品的薄型化、減量化。
2018年初,由新明珠陶瓷打造的行業首個綠色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在肇慶祿步正式投產。該工廠內,從原料到產品打包入庫全自動化,生產全流程沒有產生嗆鼻的粉塵和異味,工廠從原來需要200人負責一條產線,減少到只需要40多人。
不僅如此,相比佛陶集團當初大膽引進國外設備,如今的佛山陶瓷也在積極“走出去”。
2017年,新中源宣布投資在烏茲別克斯坦建立8條“智能化、自動化”瓷磚生產線。2018年,科達在非洲肯尼亞投資建設的科達(肯尼亞)有限公司二期項目正式投產運營,該公司憑借6萬平方米/天的總產能,成為東非最大的陶瓷廠。另一佛企博達集團經過多年努力,成長為中國建材出口非洲市場最大的貿易商之一。
從一條生產線起步,歷經近數十年風云,在中國建陶新一輪全球化征程中,“佛陶系”依然是最具辨識度的時代底色。
廣東佛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長周棣華:
引入國外首條建陶生產線 拉開中國建陶工業現代化序幕
“這條生產線對佛山、廣東乃至全國都有非常大的影響,好多人來參觀學習。”回憶起佛陶集團的歷史,84歲的廣東佛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長周棣華依然難掩自豪。
1984年10月,我國首條從國外引進的彩釉磚生產線在石灣利華裝飾磚廠一次點火試產成功,自此拉開了中國建陶工業現代化的序幕。
周棣華對當年引進彩釉磚生產線的一幕幕依然印象深刻。“石灣陶瓷剛好遇上市場環境不好的時候,面臨如何維持發展的難題。”周棣華說,當時一名香港商人拿了一塊意大利生產的彩釉磚過來,石灣的陶瓷工業公司屬下的兩家陶瓷廠根據這個樣品,成功制出了內地第一批彩釉磚。
制作這批彩釉磚用的是幾十噸級的手動磨擦壓力機,要用匣缽裝著磚坯放進窯里燒制,成本很高,利潤很低。但周棣華還是從中看到了巨大的機遇。
1981年,周棣華帶領由工人、技術人員、管理層組成的多人考察團,赴意大利、西班牙展開為期一個月的考察,走訪了30多家企業。這一個月的經歷讓周棣華深刻意識到國內陶瓷工業與國際先進同行的差距。
與他們同步抵達意大利的,還有兩噸來自石灣的陶瓷原料,用于實驗生產線能否本土化。“結果生產出來的彩釉磚很成功!”周棣華說,這讓他下定決心,與意大利的唯高公司簽約,引進中國內地首條彩釉磚自動生產線。
但擺在周棣華面前的難題還有兩個:一是引進生產線需要用煤氣,石灣當時沒有符合條件的煤氣供應;二是資金問題,引進生產線需要207萬美元,石灣也不具備籌集如此多外匯的能力。
“我很大壓力,我也很慎重,既要慎重又要積極。”周棣華說。從國外回來后,周棣華向鎮委領導做匯報,隨后召開會議討論。考慮到相關設備和資金的問題,一開始并非所有人都同意引進。但是在國外看過現場,并且有10余年工業從業經驗的周棣華,堅信引進生產線是可行的。
經過反復協商,唯高公司最終同意“包產量、包質量、包能源”的要求,棘手的煤氣問題得以解決。資金問題則采取補償貿易的方式,由港商為生產線付錢,然后用石灣用生產出來的產品還債。
經過此后的安裝調試,1984年,國內首條引進彩釉磚生產線正式點火投產。隨后,佛山市陶瓷工業公司管轄下的陶瓷廠紛紛從國外引進各類自動化生產線,并陸續投產。同時,各家工廠加緊對進口技術進行了消化、吸收、改造、國產化,石灣陶瓷產區由此開始騰飛,從原來的八大產區之末搖身一變,成為八大產區之首。
“我們全體員工都感覺到很自豪。從建筑衛生陶瓷來說,也是全國開了先河。”周棣華說。
南國陶都順勢而興
丁建庭
世界建陶看中國,中國建陶看佛山。在過去幾十年發展歷程中,中國建陶產業走出了一條從跟隨到引領、從模仿到創新、從制造到智造的跨越之路,而佛山建陶無疑是其中最亮麗的一顆明珠,“南國陶都”的美譽實至名歸!
“巧奪天工憑妙手,石灣該是美陶灣。”佛山陶瓷源遠流長,但直至上世紀80年代中,石灣從意大利引進了第一條國外建筑陶瓷生產線,佛山陶瓷產業才開始進入規模化、產業化的階段,發展速度不斷加快,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如今,佛山建陶的銷售額占全國七成,出口占比近半,產值超過500億元。
回顧佛山建陶近幾十年的發展,可以用4個字總結:順勢而興。
改革開放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改變了佛山建陶。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佛山建陶對內積極發展鄉鎮企業、集體企業、民營企業,對外積極引進先進生產設備。正應了那句老話:“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受市場需求的拉動,佛山建陶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各家工廠紛紛對進口技術進行了消化、吸收、改造、國產化,由此佛山建陶行業開始騰飛。在這一階段,新中源、新明珠、鷹牌、東鵬、金舵、蒙娜麗莎等佛山建陶行業的主要參與者悉數登場,在星火燎原的黃金時代之后,等待它們的是又一場關乎未來的深刻變革。
伴隨佛山建陶行業騰飛的,是不堪重負的環境壓力。當兩者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時,勢必要作出改變——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為被破壞的環境減壓。這是一次發展理念的革故鼎新,也是不可逆轉的時代大勢。2007年,佛山建陶產業開啟了壯士斷腕般的轉型升級,一批建陶企業走上了綠色發展之路,同時還有大批企業到全國各地設廠,在土地價格的低位買了大片工業用地,為后續的發展提供了充足土地儲備。正是因為順應了大勢,忍住了陣痛,佛山建陶產業實現了蝶變——從制造加工基地邁向國際建陶產品采購基地、陶瓷總部經濟聚集區。
邁入21世紀第二個10年,隨著國內市場的飽和和產能過剩,開拓海外市場成為佛山建陶企業新的大勢。在這個過程中,佛山建陶企業緊緊抓住“一帶一路”機遇,將視野從國內轉向國際,瞄準海外市場,抱團“走出去”,實現了從產品輸出到技術合作再到資本輸出的躍升。經過多年的海外拓展,以往幫他人代工、貼牌生產的佛山建陶行業,如今已逆襲成為自主品牌的全球輸出者。與此同時,不少佛山建陶企業積極整合海外資源提高創新能力,增強市場競爭力。
時移勢易。當前,全國建陶行業正在面臨新一輪洗牌,行業整體利潤下滑趨勢明顯,“南國陶都”能否繼續執行業牛耳,關鍵還看能否察勢、順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