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泛東北水泥去產能領導小組秘書長、吉林省建材協會秘書長于本良“建議非常好,非常符合實際,這不僅僅是為了泛東北地區水泥行業,更是為了給全國水泥行業再蹚出一條路子,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前瞻性。”
在仔細閱讀完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蒙西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化驗室主任劉麗芬兩會期間向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提交的《關于在東北三省及內蒙古自治區開展水泥產業結構調整試點的建議》后,泛東北水泥去產能領導小組秘書長、吉林省建材協會秘書長于本良激動地說。
開展試點有基礎
“這次提出在泛東北地區進行試點,就可以在吉林省試點的基礎上擴大范圍,增加項目,放大效應,為全國提供借鑒。”于本良告訴記者。他認為,吉林省近年來作為水泥去產能試點所積累的經驗和取得的成績,為泛東北地區建立水泥產業結構調整試點奠定了基礎。
據于本良介紹,自2016年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批準在吉林省建立水泥去產能試點后,吉林省率先成立了產能整合平臺,企業用產能入股,在平臺內部進行產能優化整合,對生產要素和市場資源進行重新配置,極大地改善了行業秩序、提高了行業效益,使吉林省成為全國學習的榜樣,很多省份前來學習。“支持企業搭建產能整合平臺”也被寫入國辦發〔2016〕34號文件之中,成為全國產能整合的重要措施。
“同時,泛東北地區是全國產能過剩和虧損最嚴重的地區,各種矛盾會提前暴露,我們提前拿出應對措施,就能減少全國水泥行業去產能的損失和風險。”于本良對記者說。
試點措施思路很清晰
劉麗芬的建議包括依法化解水泥產能過剩、規范pvc熟料企業生產經營、暫停32.5等級水泥生產銷售、產能置換政策與過剩程度掛鉤、動態執行錯峰生產、建立去產能專項調節基金、爭取減稅政策。在于本良看來,這些措施的思路非常清晰。
其中,對于依法化解水泥產能過剩的建議,于本良非常贊同。他認為,去產能首先應該從政府做起,解決監管不力,執法不嚴問題,把業已生效的文件執行到位,對〔2009〕38文以來的新建項目,進行全面清理;對置換指標不足的,按照違規處理,吊銷生產許可證。他還建議,對違規項目可以采取給出路的辦法,由協會牽頭,推動合法產能和違規產能進行市場化重組,相互融合、妥善處理,同時解決違規產能和產業升級兩個問題。
對于產能置換政策與過剩程度掛鉤的建議,于本良認為完全符合實際,也是可行的。在他看來,某些地方和企業鉆產能置換政策的空子是水泥產能越換越多的重要原因,借產能置換之名,置換的都是已經停產多年的無效產能,把無效產能變成了有效產能,是典型的借尸還魂。“完善和細化產能置換政策迫在眉睫,否則,去產能只能是一句空話。”他還建議,最好再確定一個上線,就是過剩產能超過30%的地區不能再進行置換,真正實現去產能。
對于動態執行錯峰生產的建議,于本良認為是非常切合實際的。“可以在試點地區對錯峰生產相關規定進一步細化和完善,為下一輪錯峰生產政策出臺積累依據。包括冬季采暖、協同處置等冬季不能停窯的企業的豁免問題,如果大家都利用豁免政策,錯峰生產就形同虛設,失去減排減產的作用,無論對環境和水泥行業都是災難性的,不可接受。”他還建議,對于冬季確實不能停窯的企業,應該在企業內部或外部進行產能置換,做到減排減產總量不變。
對于建立去產能專項調節基金的建議,于本良非常贊同。他認為,去產能的根本問題是去債務,不解決退出產能的債務問題,水泥行業永遠走不出困境。只有建立去產能基金,全面解決退出產能的出口問題,才能讓債務和產能同步下降。“建立去產能基金的基本原則是存續企業為退出產能買單,不用國家掏錢,但必須由國家出臺政策,強制性收繳,專款專用,才能真正解決水泥行業的長遠問題。”
那么在泛東北地區開展水泥產業結構調整試點面臨的困難有哪些呢?在于本良看來,目前的主要問題是,需要全行業共同推動國家出臺政策,而不是等著國家出臺政策,更不能等到全面虧損了再去爭取政策。
“要求國家在泛東北地區實行去產能試點,不僅僅是泛東北地區水泥行業自己的事情,更是全國水泥行業和協會的努力方向,需要全國的支持。”于本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