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陶瓷人都在抱怨市場不行了,陶瓷行業要玩完了,但是2018年,這個感覺真的來了。
寒冬剛至
2018年之前只是秋天
時間拉到四年前,早在2014年左右,陶瓷行業的“寒冬”已經在圈內開始流傳,事實上那個時候的市場確實在變了,只是當高溫向冬天的時候,必須要經過秋天的轉換,行業由大熱轉向大冷也需要一定的時間轉換和緩沖,那僅僅是初秋的涼意,直到2018年陶瓷行業的寒冬才真正來臨。
2018年,陶瓷企業業績下滑、企業失信、企業倒閉之聲此起彼伏,寒風一陣陣襲來,各種悲觀情緒籠罩著整個陶瓷行業,在行業間彌漫。
2018年,火熱了整個行業的大理石瓷磚迅速進入價格低潮,大理石瓷磚價格競爭已經是一塌糊涂,各個產區的出廠價屢創新低,企業的利潤逐步縮減,目前行業內,還可以維持利潤的品類少之又少。
2018年,各個產區內對產品漲價和降價尤為敏感,也最牽動每一個老板的心。環保從嚴、市場低迷、產能過剩,以及持續上漲的生產和運營成本,難以看清迷霧的銷售市場,每一個變化都成為了陶瓷企業難以承受之重。
2018年,一些企業仍舊以環保停產為由,但其實的大多也只是遮羞布,業內人士大多都明白,今年的陶瓷市場,環保停產只是少數,更多的是市場不景氣,陶瓷企業迫于庫存和市場壓力主動停產。這一點的變化,在2018年非常明顯,也是陶瓷企業老板在2018年心碎聲音的原因。
2018年很難?
2019年或許更難
而陶瓷市場另一端的經銷商,在這一年日子同樣也不好過。
市場以它的腳步,不緊不慢的走著,每一年下調一個臺階,不管你看到了沒有,不管你意識到了沒。
2018年,很多經銷商說,今年變得太快了,太急了 。很多東西還沒看清楚,可能就已經開始走進消亡了。
大批量的批發商尋思了多年的轉型在今年迫于市場壓力,主動尋求轉機,甚至在看不清市場的水到底有多深,而選擇跳出了陶瓷圈,轉戰其他行業。
從佛山今年炒得比較熱鬧的“億元大戰”來看,上億資金投入終端市場,又能有幾家企業在市場渾濁的水里看到魚?2018年的中國建陶行業突然掉頭而下,產量跌落20%,一方面是行業產能本身就過剩;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終端消費市場的急速變化,帶來的大批經銷商的逃亡和流失。
2019年,市場會怎么樣?現在還不知道,但大多數人的心里有了自己的猜測。
但我們更關心,2019年的市場里,誰能活下去?什么樣的企業能夠活下去?
2018年的經濟形勢,想必陶瓷人看得比我更清楚,北京燕郊房地產價格已經腰斬超過一半;萬科在現金流非常充足的情況下,竟然率先喊出“活下來”。2019年到底會有多冷、多難,想必各位也都有了自己的基礎判斷。
那么陶瓷企業怎么辦?這一輪的“經濟危機”下來,估計會持續三年以上,甚至更久。產品沒有優勢、渠道沒有根基、品牌沒有優勢,銷售量又低的企業有可能會被淘汰出局,而那些處于淘汰邊緣的企業必須小心面對、小心應對,否則很可能一丁點的變化都會讓你體驗到在死亡的邊緣試探的觸電感。
如何活下去?
至少做好四個工作
那么陶瓷企業對外如何應對2019呢?
第一,企業老板心態很重要。
信心比黃金更重要,想必各位經商者比我更理解其中的意義。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對于2019年有著太高期望的企業,請放下你的心里包袱,做不好2019年,還可以繼續做2020年,甚至2021年,不要在一年里讓自己砸鍋賣鐵,沒有了未來的青山。
管理方面、營銷方面、甚至一定可控的資金方面,都可以尋求志同道合的合作方進行升級,大家互幫互助共度時艱。而對于2019年選擇廠牌還是貼牌,都需要根據企業自身的實力和經銷商的現狀階段而定,畢竟現在的市場情況下,一味地跟風追求終端專賣店已經不是時代主流了,隨著時代改變角色,至于多長時間有待觀察。
第二,產品是企業的基礎。
做什么產品,基本就決定了企業的經營思路,如果還是像以前一樣的照搬套用的生產銷售模式,很難在現在的市場中讓自家的產品優勢得到體現。
市場越不好,企業越應該回歸產品,不要跟風同質化。無論你選擇了哪種銷售模式,產品的品質和品牌化運作都是未來企業需要思考的重要一環。
第三,重視營銷和服務。
賣點始終企業在銷售上最為重視的內容,如何在市場里讓自己企業的賣點放大,占領經銷商和消費者的心智,很多企業都沒注重這塊,而如果你想在別人都想怎么活下去的時候,花更多的精力和資金投入到這方面,那么很可能2019年你就是活得最好的。
同時在服務上做好文章,力圖在服務上搶占制高點,占領消費者心智,為企業發展打好基礎。
第四,品類創新是出路。
產品是企業的基礎,而選擇什么產保存品,投入到什么品類研發、創新方面,都決定了企業未來的競爭力和生存壓力,因為在當前市場下,品類創新能力等于生存競爭能力,側面也能決定企業的綜合競爭能力。
但企業也要思考一點,如果只有質量支撐,沒有規模和數量,很難在陶瓷行業形成新的品類。大理石瓷磚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品類可以成就行業,成就企業,也可以造就品牌,但是單一的企業很難在行業內攪動新的品類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