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家運 北京報道在去產能背景下,水泥行業的紅利正陸續釋放。
10月24日,海螺水泥(00914.hk)披露2018年第三季度財報,其凈利潤同比增長110.20%。《中國經營報》記者梳理發現,除了海螺水泥外,包括華新水泥(600801.sh)、翼東水泥(000401.sz)等多家上市公司的業績也呈增長態勢。
中研普華研究員劉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伴隨著環保政策及國內供給側改革的有效實施,使得部分落后水泥產能退出市場,行業供求關系得到階段性改善,水泥價格合理回升并保持穩定,行業景氣度持續回升。
龍頭業績飆增
據海螺水泥2018年第三季度財報,今年前三季度,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77.92億元,同比增長55.46%,實現凈利潤207.16億元,同比增長111.20%。
對于業績增長的原因,海螺水泥方面表示,主要由于產品銷量同比增長及銷售價格同比上升所致。另外,冀東水泥、華新水泥等企業的凈利潤也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
華新水泥方面表示,業績增長主要是受益于國家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行業去產量、去產能,供求關系有所改善,公司主營產品水泥和熟料價格較上年同期有較大幅度的上漲,同時公司運營管理進一步改善。
劉文向記者表示,環保力度繼續貫徹,南方地區“隨機應變”的環保機制逐步成熟,時時監測大氣變化,達到觸發條件后執行污染企業限產停產。今年南方多地生產因環保限產,水泥出現價格急漲現象。
劉文表示,今年是“錯峰生產”執行第四年,參與省區不斷擴充,例如從最初京津冀晉魯豫6個省市,到現在北方15省區市采暖季聯合錯峰。并且時間跨度不斷拉長,例如最初京津冀僅錯峰2個月,而現在新疆部分地區錯峰6個半月。
再者就是參與階段不斷豐富,不僅是冬季采暖季錯峰,夏季、秋季也被包含進來。這些舉措使得部分落后水泥產能退出市場,行業供求關系得到階段性改善,水泥價格合理回升并保持穩定、行業景氣度持續回升。
記者了解到,根據生態環境部印發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2018年10月1日起,嚴格執行水泥行業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實施差異化限產,環保標桿企業可不予限產。
另一方面,今年以來,水泥價格一直在高位運行。導致水泥價格上漲的因素較多,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環保成本上升等都推動了價格上漲。
有業內人士分析,尤其是進入9月后,隨著“金九銀十”需求旺季啟動,目前全國水泥均價相比去年同期上漲超過100元/噸,漲幅達30%以上。以翼東水泥為例,該公司主要產能分布在華北、西北、東北,這些區域的高標水泥前三季度含稅均價分別為 392 元/噸、386 元/噸、412 元/噸,分別環比增長 40 元/ 噸、65 元/噸、64 元/噸。
劉文認為,在現階段產量減小而需求持平的狀態下,水泥價格將繼續上漲,但漲幅將變小。行業整合加劇“回看整個行業過去20年的高速發展,剛開始是‘搶地盤占山頭’,這幾年經營效益比較好,是錯峰生產、環保管理帶來供求關系的改善,加上行業自律明顯增強,使得市場處于一個相對健康的狀態。”
海螺水泥公司副董事長王建超表示,目前整個行業的“去產量”,為“去產能”贏得了時間。“搶地盤占山頭”的草莽時代結束,而市場群雄逐鹿早已開始。
此前,冀東水泥在2014年至2016年扣非后凈利潤均為虧損狀態,直到2017年才得以好轉。事實上,翼東水泥的整體實力處于行業較好水平,無奈當時華北區域產能嚴重過剩,幾十家企業大打價格戰,使得區域內的冀東水泥、金隅水泥、中聯水泥及山水水泥等大型企業萎靡不振。
在2016年,金隅水泥和冀東水泥的重組整合,逐步改變了之前散亂差的競爭格局。“行業集中度增強,企業協同空前。”
劉文告訴記者,在供給側改革和國企改革的雙重推動下,行業兼并重組逐步加快,呈現出涉及企業多、產能大、范圍廣的特點。
事實也證明重組帶來市場競爭環境的明顯改善,提升了行業企業對未來發展的信心。得益于市場景氣度不斷提升,以及行業龍頭企業資金實力不斷提升,一些企業紛紛選擇并購擴張。包括京蘭水泥收購金強水泥、華潤水泥聯手昆鋼控股、上峰水泥收購中博水泥等。
今年,海螺水泥管理層也曾表態,未來2~3年,還會積極抓住并購機會,并加大上下游產業鏈的聯合,跟地方政府平臺合作,探索更多商業模式。“從國家相關政策來看,國家鼓勵企業做大做強,兼并合規產能。”
一位上市企業高管向記者如是表示。劉文也強調,與世界其他大型水泥制品企業相比,我國水泥生產企業在生產規模、資產存量、技術水平、管理水平上均存在較大差距。未來應該在繼續提高產業集中度,淘汰生產規模小、生產技術落后、能源消耗高、環境污染嚴重、資源浪費大的小企業,支持行業內的兼并重組,培育大型企業集團,實現產業結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