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怒罰4.57億 合謀壟斷市場的上市公司慘了
國際金融報
價格壟斷監管重罰來襲。
9月27日,國家發改委宣布,近日依法對18家聚氯乙烯樹脂(以下簡稱“pvc”)企業處以罰款,共計4.57億元,其中不乏多家上市公司身影。
《國際金融報》記者從國家發改委獲悉,本次對pvc行業多家企業的處罰來源于年初的一份舉報。
“國家發展改革委接到舉報,反映部分pvc經營者實施價格壟斷,聯合推高pvc銷售價格,加重了以其為原材料的下游企業成本負擔,損害了消費者合法權益。”中債資信一位分析師告訴記者,pvc是國內五大通用塑料之一,以其2016年產量情況來看,約占國內塑料的三分之一。管材、型材是pvc消費量最大的領域(51%),主要用于房屋建筑等。
該分析師表示,“2003年我國對主要pvc生產國實施反傾銷稅,出口國如印度等對我國同樣征收反傾銷稅,導致我國出口量和進口量都較少,需求主要還是看國內市場。pvc需求與宏觀經濟和房地產行業的發展具有很強的聯動性,房地產行業景氣度對其需求影響很大。”
18家企業集體受罰
國家發改委的調查顯示,2016年3月至12月期間,涉案企業以“西北氯堿聯合體”的名義先后召開6次會議,交流市場行情、討論產量銷量,并通過微信群達成了13次價格壟斷協議,共同聯手推高了pvc售價。
據統計,涉案企業去年累計生產pvc達1200萬噸,約占全國總產量四分之三。國家發改委認為,其經營行為對pvc行業具有重要影響。
其中,湖北宜化(5.980, -0.07, -1.16%)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鹽吉蘭泰鹽化集團有限公司分別作為“秘書長單位”和“理事長單位”,先后牽頭組織了“西北氯堿聯合體”的6次會議,并通過微信群多次主動提議漲價,在案件中起主導作用。
其它16家涉案企業參加了“西北氯堿聯合體”會議,并在微信群中響應、支持上述兩家牽頭單位發出的漲價提議。在實際銷售過程中,所有涉案企業均實施了達成的壟斷協議。
國家發改委于近日依法對18家涉案企業處以2016年度相關市場銷售額1%-2%的罰款,共計4.57億元。
接受重罰的同時,上市公司的業績必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截止目前,鄂爾多斯(14.820, -0.33, -2.18%)、億利潔能(6.880, -0.11, -1.57%)、英力特(17.630, -0.52, -2.87%)、金路集團(10.030, -0.05, -0.50%)、天原集團(11.100, -0.22, -1.94%)、君正集團(5.070, -0.03, -0.59%)相繼發布公告稱收到了來自國家發改委的罰單。
天原集團2017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59.19億元,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2620.59萬元。1601.801萬元罰款占公司今年上半年凈利潤的比例超60%;
金路集團下屬全資子公司金路樹脂因價格壟斷被罰1021.4萬元,占集團最近一期經審計凈利潤的17.59%;
鄂爾多斯公告稱,考慮到公司持有氯堿分公司60%股權,1937.55萬元的處罰對公司的影響金額1162.53萬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歸屬于公司普通股股東凈利潤的4.38%;
君正集團2947.8萬元罰款占最近一期經審計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的1.86%;
億利潔能旗下億利化學、英力特分別被處以2060.98萬元、791.55萬元罰款。
不過,太平洋(4.150, -0.01, -0.24%)證券分析師段一帆認為,短期來看,在國家高強度的環保和安全檢查壓力下,pvc開工率基本已達上限,而目前庫存處于低位,供不應求局面難以改變,短期價格將維持強勢。不過國家發改委給部分生產企業出具行政處罰告知書,也應警惕政府對短期價格的調控。
“西北氯堿聯合體”的成立始末
事實上,我國氯堿行業于2010年開始產能過剩,產品價格持續下滑,行業景氣度低迷。
在此背景下,華東、華北等傳統氯堿企業單體規模較小,不具備原材料自給能力,落后產能陸續退出。
而西北煤電資源豐富,具有明顯成本優勢,氯堿產能擴張,逐步形成西北“煤-電-pvc”一體化模式,2016年西北的產能合計占到全部產能的一半左右。
其中龍頭企業新疆中泰(產能153萬噸)、新疆天業(9.290, 0.00, 0.00%)(產能140萬噸)、君正集團(70萬噸)、億利潔能(50萬噸)等產能規模較大的企業有著重要的市場地位。
太平洋證券分析師段一帆認為,2016年年初pvc現貨價格最低達到4600元/噸左右,期貨價格最低達到4405元/噸,整個行業面臨全面虧損,2016年上半年,當時西北地區電石自給的企業pvc含稅完全成本為5000-5500元/噸,電石需外購的企業pvc含稅完全成本為6500-7000元/噸,“西北氯堿聯合體”的成立很可能是生產企業為了自救而抱團的行為。
值得一提的是,中債資信化工行業團隊發布的研報顯示,截止2017年6月末,化工行業(剔除石油天然氣)平均發債規模200.56億元。其中,氯堿居化工第三位,發債規模438.1億元,發債主體10個,債券數量59只,平均每個企業43億元。
不過,“西北氯堿聯合體”成立后,pvc的行情也發生了變化。
2016年7月份以來,受下游房地產行業需求好轉,環保核查加大導致供給緊張,煤炭供給側改革以及超載限制等成本推動多重因素影響下,pvc價格開始大幅回升,到2016年末價格突破8000元/噸的歷史高位,2017年初價格回調,但下半年以來,價格持續高企,“目前處于歷史較高水平。”一位化工行業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18家pvc經營者壟斷價格被罰4.57億元
據新華社 記者27日從國家發展改革委了解到,18家聚氯乙烯樹脂(pvc)經營者實施價格壟斷,聯合推高pvc銷售價格,國家發改委近日依法對18家涉案企業處以2016年度相關市場銷售額1%至2%的罰款,共計4.57億元。
今年初,國家發改委接到舉報,反映部分pvc經營者實施價格壟斷。經反壟斷調查發現,18家涉案企業在2016年銷售pvc產品的過程中通過微信群多次達成統一漲價的壟斷協議,導致pvc市場價格明顯上漲。
調查顯示,2016年3月至12月,涉案企業以“西北氯堿聯合體”的名義先后召開6次會議,通過微信群達成13次價格壟斷協議,共同聯手推高pvc售價。其中湖北宜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鹽吉蘭泰鹽化集團有限公司分別作為“秘書長單位”和“理事長單位”,先后牽頭組織了“西北氯堿聯合體”的6次會議,并通過微信群多次主動提議漲價,在案件中起主導作用。在實際銷售過程中,所有涉案企業均實施了達成的壟斷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