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2月8日報道 新媒稱,治理霧霾又兼顧企業生產是中國當前面臨的“難啃骨頭”。中國工信部和環保部上個月通知在北方采暖區的水泥企業錯峰生產,限產極高能耗的水泥熟料,讓原本已處于嚴冬的水泥業更雪上加霜。但也有大型企業認為,為環保限產有利于本行業淘汰落后產能。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12月8日報道,中國華北地區本周又迎來新一輪霧霾。中國兩部門日前發出冬季水泥錯峰生產的通知,要求北方采暖區的所有水泥熟料生產線全面試行錯峰生產,承擔居民供暖、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及危險廢物等特殊任務的熟料生產線可以不錯峰生產。
報道稱,通知強調,錯峰生產期間,企業要保障職工工資待遇,并做好水泥窯檢修、技術改造、職工培訓等工作;待春季采暖結束后再開窯生產運行。
安徽海螺水泥股份執行董事、總會計師周波日前在安徽省外辦組織的境外媒體座談會上表示,水泥停窯的做法是和北方的氣候有關,在中國其他區域并不多見。中國市場大,各區域的供需情況不一樣,外界不能以北方的做法以偏概全認為水泥企業都需要限產。
他也向《聯合早報》表示,中國正在加強供給側(supply side)管理,隨著像海螺這樣的大企業兼并重組市場其他企業,著眼于提高技術、管理和效率并注重環保降低成本,適當去杠桿,水泥企業依然可以繼續生存。
公開數據顯示,中國大小水泥企業整合后數量已由原先的5000多家減少至3000家左右。去年,中國水泥產量僅增長1.8%,為24年來最低,過剩約30%;今年預計水泥產量會進一步下滑,水泥凈銷量料下滑4.7%。
報道稱,過去兩年,中國樓市下行導致水泥、鋼建等需求下挫,一些行業產能過剩拖累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產能過剩企業更因為沒有嚴格執行結構性改革而病入膏肓成為“僵尸企業”。早前有學者呼吁,政府和商業銀行可以劃銷部分企業壞賬,允許一部分企業倒閉,鼓勵兼并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