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貫徹實施“四項改革”試點的6家央企名單率先發布。可令人詫異的是,原來一直高調試水的中石化[微博]名落孫山,中國醫藥和中國建材卻扛起了試點混合所有制的大旗。
由于以上兩家公司早已展開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對此有專家表示失望,認為示范作用不大,只有選擇壟斷行業的企業才具有試點價值。國資委[微博]有關人士卻表示,應該先破除壟斷再談混合和員工持股,否則將造成國有資產流失。“通過混合來破壟斷,并非真正能破除壟斷。”
從這里可以看出,處于競爭性領域、已有改革實踐是中國建材和中國醫藥中榜的兩大主因。
據悉,早在7年前中國建材就展開了混合所有制的實踐。通過多次對民企的并購,中國建材僅用短短10年的時間,就從一個默默無聞、營業額僅有20億元的小企業成長為營業額超過2500億元的全球第二大建材企業。
在實踐和摸索中,中國建材形成了一套屬于自己的理論,比如產權平等,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交叉持股;為非公有經濟保留30%的股權;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給予民營資本經營權和格子化管理模式等。
有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建材的發展模式很好地解決了國企所有者缺位的問題,并引入了民企的活力,從而創造了中國混合所有制的成功經驗。
據悉,目前中國建材國有股份占比46.67%,公眾投資者持股占比53.33%,即中國建材用220億元國有權益控制了660億元凈資產,進而帶動了超過3600億元總資產。
對此,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的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監事會17辦副主任李保民表示,對于中國建材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模式可以借鑒學習,但關鍵還要“因企施策”。
據國資委[微博]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彭華崗介紹,未來混合所有制經濟試點將在6方面進行重點探索,一是探索建立混合所有制企業有效制衡、平等保護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二是探索職業經理人制度和市場化勞動用工制度;三是探索市場化激勵和約束機制;四是探索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五是探索對混合所有制企業的有效監管機制;六是探索混合所有制企業黨建工作的有效機制。
在李保民看來,從產品、產業到產權上的全面融合將是國企接下來發展混合所有制的重點工作。發展混合所有制能解決國企目前所面臨的眾多問題。“退后一步說,即使不能解決,最起碼這是一條路,一條有益的探索之路。”
探索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口子已經撕開,但是從實踐來看,探索混合所有制仍面臨著眾多制度桎梏和來自意識形態的壓力。
“從2002年十六大到現在,說要深化國有企業產權改革,喊了12年了,為什么沒有具體的政策和措施落實下來?”李保民說,就是腦袋里的東西沒有解決。這種意識形態的障礙不解決的話,國有企業改革就難以深入進行下去。
李保民舉例道:“比如我有一項技術,把這個技術作價入股到國有企業中,有人就說這是國有資產流失,是私有化。現在要把國有企業股份轉到個人身上,哪怕按照程序走,最后也會背上私有化的名義。”
“這會給當事人帶來政治風險。在這種情況下,當事人承擔的風險太大,所以他們會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國有企業改革到了哪一步?應該怎么推?其實問題在這兒。”李保民說:“過去我們說,國有企業體制改革有三座大山,現在最起碼還有兩座大山,就是國有資產流失和私有化。”
李保民最后強調,除產權制度外,金融體制、投資體制和財稅體制都得進行相應的改革,否則“玻璃墻”、“彈簧門”的體制障礙仍阻礙著國企和民企間的融合。
原標題:中建材7年前已展開混改實踐 試點示范作用或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