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有很多用途,它透明、堅固、抗化學腐蝕、持久耐用,但最大缺點就是脆而易碎。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月28日報道,最近,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工程師在貝殼的啟發下,開發出一種新型結構玻璃,強度超過一般標準玻璃的200倍。相關論文發表在本周的《自然·通訊》雜志上。
研究小組深入研究了一些天然材料,如貝殼、骨頭、指甲等,雖然它們都是由脆性的礦物質組成,卻有著驚人的韌性和恢復能力,秘密就在于這些礦物質“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更大、更堅固的結構單λ。
“結合”的意思是,貝殼里包含了大量微小的裂隙線,也叫接口。研究人員解釋說,從表面上看這好像削弱了材料的強度和堅固性,但實際上,這是一種精妙的壓力偏導器,能將外部壓力有效地轉向分化。比如某些貝殼的發光內殼層,也叫珍珠母,強度比組成其本身的礦物質要高3000倍。
“引入削弱性的‘接口’會讓材料變得更堅固,似乎與人們的直覺相悖,但在天然材料中,這卻是一種被普遍采用的強大策略。”研究人員說。利用這種天然策略,他們用一種3維激光在多聚玻璃中刻下一些微小的裂紋,并讓微裂紋布滿玻璃內部,結果該玻璃的強度提高了200倍,而且在承受沖擊力方面變得更好,受到強力沖擊時它會輕微彎曲,而不是立即碎掉。而且這種裂紋玻璃還能被“拉伸”,在被拉斷前能伸長約5%,普通玻璃只有0.1%。
論文合著者、麥吉爾大學力學工程系的弗朗科西斯·巴斯萊特說:“一個用普通玻璃制成的容器掉在地上,很可能會摔得粉碎;但如果用這種仿生玻璃制成容器,掉在地上可能會摔變形而不會完全摔碎。摔幾次之后,它可能還能用。”
貝殼由易碎的礦物質組成,但卻堅硬而有韌性。最初在模仿貝殼結構時,研究人員試圖造出一種微小的“基本模塊”,再通過組裝方式來建造一種新材料,就像建造一面微結構墻。“后來我們反其道而行之,從一大塊?有微結構的材料開始,然后在其內部刻出接口。”巴斯萊特說。
在玻璃中引入網狀的微小裂痕,會讓它變得更堅固,新方法以一種“非常經濟”的方式克服了玻璃易碎的缺點。“只需一束激光脈沖,精確地聚焦到事先確定的λ置。我們的3維激光雕刻技術還能很容易地升級,用在不同形狀的更大、更厚的材料上。”巴斯萊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