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歲尾,往往是企業獲取財政補貼的高峰時節。據統計,2013年10月份以來,滬深股市至少有35家上市公司,共獲取了超過11億元的財政補貼。財政補貼在扮靚上市公司業績的同時,也成了為部分企業遮丑的一道“擋箭牌”。
事實上,在我國經濟社會的諸多領域,均存在著財政補貼亂補的現象。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對此加以遏制,那就不僅會導致財政資金本身的極大浪費,還容易成為經濟結構調整的反作用力,誘發更多的產能過剩甚至貪污腐敗問題。
從性質上來看,財政補貼是國家財政為了實現特定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目標,向企業或個人提供的一種補償。應該說,財政補貼是世界各國均存在著的一種再分配手段,對于協調政治、經濟和社會中出現的利益矛盾、保護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利益、促進市場經濟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但是,如果財政補貼范圍過廣、項目過多,也會帶來諸多的弊端。它會使價格關系扭曲,掩蓋各類商品之間的真實比價關系,加劇財政困難,削弱國家的宏觀調控能力。
財政亂補還是誘發產能過剩屢禁不止、削弱企業市場競爭力的根源。從獲得財政補貼的企業類型看,化工、鋼鐵、led等產能過剩領域最為普遍,而這些大多數是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嚴重的產業。在一些出口加工企業中,套取出口退稅等財政補貼已成為他們生存的基本法則。少數人員利用財政補貼中的漏洞大肆騙稅,中飽私囊,完全違背了財政補貼的初衷。
財政補貼之所以會變成亂補,主因還在于相關的制度不完善。這又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一些地方政府“唯gdp”論的思維作怪。由于被補貼的企業大多數是當地的產值大戶和納稅大戶,地方政府為保住gdp而不惜動用老百姓的血汗錢進行不必要的救助;二是財政補貼政策自身的對象、標準不規范,導致補貼范圍過大過濫和重復補貼。以光伏產業為例,財政部、發改委等國家多個部委都有針對光伏產業的補貼政策,其結果,光伏產業在極短的時間內呈現爆發式增長,并很快步入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此外,財政補貼的隨意性太大,客觀上就會給那些不法之徒以可乘之機,一些用于重要產業和民生領域的財政補貼資金,成了他們雁過拔毛的“唐僧肉”。
政府的財政補貼運用得當,對于企業的長期發展具有推動作用。但過度的、不適當的補貼必然會降低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也造成了財政資金的巨大浪費。因此,要防止財政補貼變成亂補,就必須加強財政資金管理的頂層設計。這包括強化財政補貼的透明度,防止暗箱操作和損公肥私行為出現;適時適度地調整財政補貼規模,大力提高財政補貼的效率;健全財政補貼的監督問責機制,對違法行為加大查處的力度,提高不法分子的違法成本等等。只有盡快構筑防止財政補貼變“亂補”的“防火墻”,才能使財政資金真正用到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事業的“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