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開放后,總共已經發生了兩輪經濟周期的說法。
如果按照嚴格的市場化發展經濟,政府放任不管,那么經濟周期一個波峰一個波谷,而政府是不可能不管的,即便是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干預都非常明顯。這就造成兩個波峰兩個波谷,多出來那一個是人造的,政府為了應對經濟波谷,采取經濟刺激政策,濫發貨幣,降低利率等等,制造了第二個波峰,然而很快流動性泛濫,政府又必須收縮貨幣政策。這類似股市的雙頂理論。
第一輪上半周期為1981年至1990年:1981年,經濟增長處于周期的波谷,谷值為5.2%;1984年,經濟增長處于周期的波峰,峰值為15.2%,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最高值;1990年,經濟增長回落到周期的波谷,谷值為3.8%,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最低值。
第一輪下半周期為1990年至1999年:這輪周期從1990年經濟增長處于波谷開始,為了應對低迷的經濟,政府在金融系統信用管制方面放松,信貸之門大開,信貸泛濫,于是1992年達到第二個波峰,峰值為14.2%,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次最高值;實際上這是人為的波峰,從1992年之后政府又一次感覺到了通貨膨脹的壓力,93年三大赤字同步爆發,外匯嚴重赤字,只有80多億的外匯存比,卻要支付120多億的還本付息。財政嚴重赤字,并且財政赤字透支了銀行自由資本金,多吃了80多億存款,銀行變成這個世界上絕無僅有的資產為負的銀行。銀行徹底破產,朱镕基總理于是鐵腕緊縮。他于1993年6月,竟然讓當時的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李貴鮮先靠邊“休息”,由他自己,國務院常務副總理親自兼任央行行長, 命令40天內收回計劃的全部貸款和拆借資金。“逾期收不回來,就要公布姓名,仍然收不回來,就要嚴懲不貸。”并從7月7日開始,超出貸款規模亂拆借的銀行行長一律撤職。
鐵腕之下,貨幣龍頭迅速關閉。到7月底,拆借的資金收回來332億元,還增加了405億元的儲蓄。 隨著資金之手縮回,重復建設的項目戛然而止。身處熱核的海南、廣西北海,在大海般泡沫退后,留下一片片爛尾樓,直到今天仍痕跡斑斑,成為供憑吊的“過熱癥博物館”。
失去資金和項目的支撐,暈了頭的中國股市也從高處的1558.95點猛跌到325.89點。被兜頭澆了水的股民們怨聲四起:“現在不是牛市,也不是熊市,而是朱市。” 面對著建國以來最兇猛,最嚴重的一次通脹,朱副總理果斷采納了經濟學家們的建議,對三年以上的長期存款,實行保值儲蓄。三年以前存進銀行去100元;三年以后通脹為三年前的172%了,那就補足到172元。實際上其經濟學意義就是零利率,即不讓老百姓吃虧。
通脹率分別是1992年為6.4%;1993年為14.7%;1994年為24.1%;1995年為 17.1%;1996年為8.3%;1997年為2.8%;隨之而來的是中國遇到了百年未遇的通貨緊縮,1998年為-0.8%;1999年為 -1.4%;2000年為0.4%;2002年為-0.8%。
1999年,經濟增長回落到周期的波谷,谷值為7.6%。不過此時,中國經濟找到了突破口,那就是出口,wto協議簽署、人民幣大幅度貶值,東南亞金融危機重創東南亞出口經濟,同時全面市場化,教育、住房、醫療也制造了巨大的國內市場,中國經濟再一次騰飛。
第二輪周期從1999年經濟增長處于波谷開始,種種跡象表明,2007年已經達到了本輪經濟增長的波峰,峰值為11.9%,2008年開始經濟增長進入回落期。
2008年后爆發了華爾街金融危機,當時的政府用藥過猛,四萬億徹底打亂了中國式經濟增長周期的自然節奏,2009年到2010年出現了兩年的虛假繁榮,然后經濟就開始掉頭向下,目前還處在向下的過程中,遠未到底。
2010年流動性泛濫成災之后,政府開始收縮,但此時已經不能和上個世紀90年代相比了,中國經濟規模已經是全球第二,金融資產膨脹的太大,住房泡沫、產能泡沫、地方債泡沫、基建投資泡沫都非常明顯,政府收縮的力度非常謹慎,經濟已經過分依賴流動性,輕微的收縮都可能導致經濟崩潰。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還是國企主導時期,市場化程度很低,各種保障制度很好,大部分人不會受到經濟下滑的影響,當時的我在小店里做售貨員,賣電視和音響,從來沒感覺經濟有什么起落,只是在98年住房市場化初期,生意出奇的冷落。今日就不同了,緊縮會影響到任何一個人,即便你是公務員。
不敢緊縮,或者緊縮一點趕緊再寬松一點,央行就像在堵車的隊伍里開車,一腳油門一腳剎車。這讓讓泡沫持續增大。
泡沫終究是要破的,那一次油門踩得稍過了點,就撞到經濟崩潰這堵墻上了。剎車剎的太猛則容易側翻,在高速上一腳猛剎,肯定側翻。
中國經濟已經與全球經濟血肉相連,分不開了,這一次泡沫破裂,會把全球經濟都推入深淵,誰也逃不掉,無論日本、美國還是歐盟。就算你移民了,報應還在,你逃不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