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的深入,陽城縣委、縣政府順勢而為,把陶瓷業作為工業轉型發展的重點,堅持工業集群化、集群園區化發展理念,以園區為載體、以項目為抓手、以科技為支撐,著力打造現代陶瓷產業,初步實現了產品多元化、產業鏈條化、生產園區化。陽城縣躋身全國新興陶瓷產業基地行列,被省經信委確定為我省陶瓷特色產業集群發展示范基地,走出了一條轉型跨越發展的成功之路。
陽城陶瓷在轉型跨越中強勢崛起
陽城縣陶瓷生產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萌芽于西漢,興起于唐宋,鼎盛于明清。北京故宮古建筑群裝飾所用琉璃,很多產于陽城;上世紀70年代,陽城陶瓷廠所產玉柱茶具,被人民大會堂宴會廳選用……然而,由于種種原因,上世紀80年代,陽城陶瓷產業跌入低谷。
進入新世紀[1.53% 資金 研報],陽城縣重新審視縣情,確立了振興陶瓷產業的重要決策,大力招商引資,建設工業園區,發展陶瓷產業。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和積累,陽城陶瓷經歷了艱難起步、快速發展、擇優選優等階段,展現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安陽陶瓷園區、蘆葦河工業走廊、東冶陶瓷基地、演禮日用陶瓷基地4個產業園區已初步建設成型,現有陶瓷生產企業30多家,生產線35條,年生產能力1億平方米,年產值26億元,利稅2.6億元,安排就業1.2萬余人。其中,建筑陶瓷生產規模占到全縣陶瓷規模的96%。預計到“十二五”末,園區投資規模將達120億元,產能達3億平方米,產值達150億元,安排就業3萬人。
今年前三季度,全縣陶瓷產量達到7500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5%,實現產值近20億元,陶瓷業成為陽城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柱。
陶瓷業呈現出健康發展態勢
近年來,陽城陶瓷業產銷兩旺,客商投資欲望高漲,已進入新一輪黃金發展期,并呈現出以下新特點:
以技術創新為核心,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多年來,陽城縣堅持繼承與創新并舉,增量與提質同步,注重引進項目的科技含量,實施品牌戰略,引進一流建筑陶瓷企業,新建先進的陶瓷生產線,逐步打入中高端市場,提高了陽城產區知名度。四川琳度瓷業投資建設的晉陶高檔日用品項目,將文化藝術設計與陶瓷制作有機融合,獨創三維陶瓷技術,專業生產五星級酒店及高檔會所專用瓷具;大自然公司、福龍公司生產的300×600mm規格的數碼噴墨印花磚,產品花色品種齊全,檔次大幅提升,附加值增加30%以上。陽城縣發揮政府引導推動作用,鼓勵并扶持企業加強技術人才引進,加強新產品的研發和新技術、新工藝的推廣應用,著力打造集陶瓷設計、研發、生產加工、陶文化傳播為一體的建瓷工業園區。同時,以陽城職業高中為基地,與國內專業大專院校聯合開設陶瓷專業班,培養陶瓷產業技術工人,奠定產業發展人才基礎。
以產業配套為核心,促進產業規?;?、集約化。圍繞打造陶瓷產業基地的目標,陽城縣實施了產業配套“十大基礎設施”工程。完成了建瓷園區公用道路、產品展銷中心、南部鄉鎮聯網園區供水管網、臺頭11萬kva變電站、八甲口鐵路集裝箱貨運站、污水處理廠等涉及水電路運銷的“六大工程”;在建工程有2×13.5萬千瓦熱電聯產項目和年供氣量為10億立方米的西氣東輸園區供氣站項目,為園區清潔能源的使用提供了保障;規劃建設有陽濟公路拓寬改造、八甲口快速通道“兩大工程”,縮短了園區與鐵路貨運的距離,可降低近三分之一的運輸成本。配套設施的相繼完善,為陶瓷業擴大產能奠定了堅實基礎,僅今年,新建、續建項目即可新增產能7000萬平方米,增加就業崗位5000個。
以合作共贏為核心,加快投資主體多元化。企業與企業之間抱團發展,有利于企業“市場共創、技術共享、人才共用”,避免了企業間的惡性競爭。陽城建瓷園區東冶基地新建的星光陶瓷公司就是由園區一期的恒昌陶瓷和大吉陶瓷兩家企業合作投資興建,通過一個項目,形成三家企業良性互動;金玉陶瓷集團公司下轄的金石、龍飛、九龍、金龍、山溪等五家企業股東交叉參股,形成了良性競爭、優勢互補的格局。陽城縣還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更加優惠、開放的政策,鼓勵民營資本向陶瓷產業積聚,引導國有企業向陶瓷產業發展。目前,陽城縣民間資本陸續涉足陶瓷領域,并與外資融合發展,天一陶瓷、盛世陶瓷等一批本土民營企業已成為陶瓷產業的新興力量,為本土民營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陽城振興陶瓷產業的有益啟示
在產業結構調整的進程中,陽城縣利用得天獨厚的資源、地理優勢,把傳統陶瓷產業作為轉型發展的重點,走出了一條“陽城模式”轉型發展之路,也帶給我們有益的啟示。
啟示之一:緊盯轉型目標,堅定不移,一抓到底。
轉型發展要立足實際,不能丟下優勢找優勢,更不能丟掉特色找特色。2002年起,陽城縣立足實際,把傳統陶瓷產業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來建,作為非煤主導產業大力發展,下發《陽城縣人民政府關于陶瓷建材工業園區招商引資的有關規定》,在土地、稅收等方面進行了優惠、獎勵,對園區初期的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廣東佛山、福建閩清、湖南岳陽等地企業陸續落戶園區。“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多年來,陽城縣緊盯目標,一抓到底,科學定位陽城陶瓷產業,依托資源優勢[0.63%],出臺優惠政策,搞好綜合服務,搭建招商平臺,吸引客商投資,做大做優做強產業,努力建設中西部地區陶瓷生產供應基地。“十一五”期間,陽城縣完善園區一期工程,合理規劃開發二期工程,使園區形成年產1億平方米的生產規模。“十二五”以來,陽城縣以建瓷產業為主導,適當布局和發展建材、鑄造、物流等產業,在現有規模的基礎上,下大力氣狠抓建瓷園區二期建設和三期上馬,持續提升建瓷產能。
啟示之二:緊跟時代步伐,實現產業集群化發展。
多年來,陽城以園區為載體,實現土地節約利用、資源優化配置、基礎設施共享,做到以建筑陶瓷為集群,帶動日用、琉璃等產業的發展,提升原材料的利用效率;以創意設計為核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發展高端產品,對新引進企業擇優選優,在檔次提高、挖掘文化上做文章,努力把陽城陶瓷這張名片擦得更亮;延伸產業鏈條,通過陶瓷產業的帶動效應,與之密切相關的模具、陶瓷機械、貨運物流等衍生產業逐步配套,形成了橫向配套、縱向延伸、產業互補、行業銜接的良性互動循環發展模式。
啟示之三:緊扣發展脈搏,全力優化軟硬環境。
陽城縣積極建立政府引導、服務、協調管理機制,及時幫助企業解決困難,為企業提供全方位、專業化“保姆式”服務,并著力破解工業用地困局,加大對未利用土地的開發和利用,加大對陶瓷企業的供電保障力度,完善管網和儲存等基礎設施建設,為企業科技提升、規模擴張提供強有力支撐,使陶瓷產業的綜合競爭力不斷提升。
啟示之四:緊抓生態建設,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項目布局上,陽城縣堅持把新上項目與城鎮建設、生態建設、園區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有機結合起來,統籌謀劃、系統推進。在環境保護上,注重統籌安排,綜合整治,一體化監督。每年與陶瓷園區簽訂環境保護工作目標責任書,每年用于園區環境綠化、除塵、排污等項目治理的環保資金投入不少于1000萬元。
陽城縣堅持主導產品高端化提升、產業組織規?;亟M、產業布局園區化集聚的發展模式和路徑,使陶瓷這一與百姓生產生活緊密相連的傳統產業充滿活力,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