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上周對仿冒魯青瓷的調查報道,在淄博陶瓷市場上掀起了不小的風波。昨日,記者再次對淄博的陶瓷市場進行暗訪了解到,有一部分經銷商仍將仿冒魯青瓷當正品出售,多數仿冒魯青瓷顏色和器形的陶瓷產品不再打著魯青瓷的名義進行銷售。“仿冒魯青瓷經過媒體曝光后,許多人都不敢明目張膽地以魯青瓷的名義進行銷售了。”一名陶瓷經銷商說。
經銷商:仿冒魯青瓷銷量很好
昨天下午,記者來到淄博文化藝術城等陶瓷銷售店采訪,許多仿冒的魯青瓷依然擺放在店內銷售。由于媒體的曝光,這些店的老板顯得格外警覺,看到記者直奔魯青瓷而來,老板不斷盤問記者是哪里人、購買魯青瓷做什么用途。
在淄博文化藝術城一家陶瓷銷售店內,記者看到,這里擺放的仿冒魯青瓷有的沒有底標,有的印有“大師”字樣的底標,有的印有“中國山東淄博”字樣。
本報上周曾指出的鑒別魯青瓷的方法,包括堆釉、流白、脫口、映青等幾個方面。記者注意到,這家店內部分仿冒品也在模仿這些特征,比如在瓶底處加厚了釉面,模仿堆釉的效果,但明顯是為了加厚而刷上去的,與自然流淌產生的堆釉效果大不相同。看來這并不是巧合,可見造假者的反應速度很快。
記者還在仿冒魯青瓷旁看到了一張鑒定證書,這張鑒定證書以中英兩種文字介紹了魯青瓷的歷史,但沒有落款,也沒有印章。銷售人員說,這些都是本地產的,像圓融壺這樣的小壺一套都是400元,而大件鹿頭尊售價2000元。
“臨近中秋節,有許多到我這拿貨的,如果你不抓緊時間買,就會被別人預訂。”該店的老板指著一件菩薩題材的刻瓷作品鹿頭尊對記者說,這是丁大師的作品,售價1.3萬元,他的許多作品都當禮品送給國內外知名人士。
陶瓷業內模仿抄襲成風
在另外幾家陶瓷店,記者詢問同樣的產品,銷售人員卻稱之為青釉,在這里價格為幾百元的產品,而在其他店打上了魯青瓷的標簽就能賣幾千元。
“我們實話實說,這些都是產自景德鎮的,是青釉而不是魯青瓷。”老板對記者說,最近魯青瓷事件沸沸揚揚,都不敢用青釉仿冒魯青瓷銷售了。
他還透露,許多人拿到這些青釉產品找刻瓷大師進行雕刻藝術加工,就可以賣到一萬多元。“魯青瓷名聲在外,于是不少類似的產品也就能賣上較好的價格,也不乏仿冒魯青瓷的。”
此外,他還表示,陶瓷業內仿冒的現象不是一天兩天,不僅景德鎮在仿冒魯青瓷,許多淄博的陶瓷藝術大師也在仿冒景德鎮的。“有的釉上彩、釉下彩的陶瓷作品,本來就是在景德鎮繪制、燒制的,然后拿到淄博來,卻說是自己制作的。”
各界談魯青瓷:莫讓仿冒品溜進陶博會
隨著本報對魯青瓷的深入報道,不少市民也從霧里看花到漸漸地了解了真相,擁有了鑒別真假的能力。也有不少市民和業內專家打來電話,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張店市民王女士:以前不知道陶瓷行業還有這么多道道,以后購買這類商品不僅要做好功課,還要盡量到正規企業購買心,里才踏實。假冒的產品價格那么低,很難保證其原料的安全,如果購買了假冒的產品,對身體產生危害,就更得不償失了。
淄川市民李先生:仿冒者都不是傻子,不是所有產品都會去仿冒的,一些在市場上不溫不火的產品,仿冒者是不聞不問的,但如果產品受到消費者熱捧,仿冒者便瘋狂涌入。這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魯青瓷的價值。
魯青瓷業內專家:研發一件產品很難,比如魯青瓷,燒制了幾十年的。即使是器形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仿冒卻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我們不怕淄博本地的同行燒制魯青瓷,市場的繁榮,需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大家在燒制的過程中,可以不斷積累更多的經驗,互相學習,互相促進,最怕的是這些景德鎮的大量仿品,堂而皇之地登上了陶博會的展廳。
“手中有別人贈送的魯青瓷產品,看了報道后,也不知是真是假,希望有專家能夠給鑒定下。”針對讀者這樣的需求,本報開通了熱線:0533—2270976。如果你手中有魯青瓷的產品,無法判定真假;如果你對魯青瓷乃至淄博陶瓷業發展有好的建議,都歡迎你撥打電話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