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際金融報此前稱,2013年7月25日,工信部公布首批涉及落后產能淘汰的企業名單,該名單涉及19個工業領域內共計1294個企業。
另中國證券報2013年7月30日報道,近日從權威渠道獲悉,發改委、工信部會同有關部門正在研究化解產能過剩的工作,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總體方案目前已經成稿。方案重點將解決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和造船五大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
報道引述消息人士的話表示,化解產能過剩矛盾主要通過設定一些準入標準,利用市場機制淘汰部分落后產能,使行業產能利用率達到80%左右。
近幾年來,產能過剩的論調甚囂塵上。鋼鐵、建材等行業進入寒冬期,新興產業如光伏、led、風電裝備等也紛紛陷入困境。產能過剩似乎已經成為中國部分行業的“舊疾”,化解產能過剩的問題已經成為國家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任務。
產能過剩已令不少行業掙扎在虧損邊緣。以鋼鐵行業為例,有數據顯示,2012年末鋼鐵行業整體資產負債率同比增1.44個百分點,44家上市公司平均資產負債率為60.35%;2013年一季度末,鋼鐵行業整體資產負債率更是高達61.52%。根據中鋼協最新數據,今年一季度,全國日均粗鋼產量213.2萬噸,創歷史新高,產能過剩、供大于求成為鋼鐵行業首要困難。與鋼鐵行業類似,平板玻璃、水泥、電解鋁等行業因產能過剩均出現價格下跌、企業大面積虧損的情況。
除此之外,新能源和新材料行業也開始出現產能過剩信號。部分行業甚至出現了持續性的全行業虧損現象,企業倒閉,行業發展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