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國內媒體爆出,在水泥產能過剩的云南,依舊有40余條投入生產的水泥生產項目在等候審批,領取生產許可證。這40余條生產線,為2009年嚴格管控產能過剩的38號文件出臺之后建成的。
在38號文件中,有兩句幾乎沒有回旋余地的話:一句是“嚴格控制新增水泥產能,執行等量淘汰落后產能的原則,對2009年9月30日前尚未開工水泥項目一律暫停建設并進行一次認真清理,對不符合上述原則的項目嚴禁開工建設”;另一句是像水泥這樣“產能過剩行業確有必要建設的項目,需報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論證和核準”。
近日,有國內媒體爆出,在水泥產能過剩的云南,依舊有40余條投入生產的水泥生產項目在等候審批,領取生產許可證。這40余條生產線,是2009年嚴格管控產能過剩的38號文件出臺之后建成的。
據消息人士透露,這些項目為云南省工業主管部門違規自行核準,沒有上報國家發改委備案,至今沒有領到生產許可證。
對此,云南省工信委的相關工作人員表示:近年來,云南水泥需求量的增長率均為兩位數。
但是國發38號文件之后,國家重點關注水泥等產能過剩行業,將水泥項目的審批權由省級提升到國家層面。這也是云南40余條生產線還未拿到“準生證”的原因。
沒有“準生證”40余條線依舊生產
7月18日,昆明的一水泥廠里沒有機器聲的喧囂,也沒有粉塵四下飄逸的身影。記者走進一間開著門的辦公室,辦公桌上已落滿一層灰塵。
“已經停產兩個月。”該廠的一位副總經理王克遠(化名)說,“原因是申請換發生產許可證受阻。”
王克遠所在的水泥廠已有40多年的歷史,早在2007年,受國家產業政策調整,他們生產熟料的落后立窯,便遭淘汰。“由于廠小,資金量不足,便放棄了熟料生產,直接轉向了粉磨。”他說。
王克遠所在的水泥廠從其他水泥廠買進熟料來進行粉磨,一年算下來,生產的水泥量在10多萬噸。然而,近年來國家不斷提高了對水泥等產能過剩行業技改的要求。王克遠將停產原因歸咎于此:“按照國家相關要求,水泥生產粉磨的磨機直徑要求在3.2米以上,我們廠里的沒有達到這個標準。”
2013年,王克遠所在的水泥廠生產許可證到期。就在申請換發的過程中,相關部門了解到磨機直徑不達標,故而不給予換發。“沒有了生產許可證就意味著不能繼續生產,要是繼續生產將會遭到相關部門的處罰。”據王克遠講述,在2008年由于在申請換生產許可證但沒有拿到的期間進行生產,被相關部門累計處罰了50多萬元。
然而,并不是所有沒有“準生證”的水泥廠都處于關停狀態。對此,曲靖的會澤金塬水泥有限公司(下文簡稱“金塬”)總經理吳順柏談到:“要是停產了,那廠里五六百號人的生計問題誰來解決?此外,還要保證會澤建設的水泥供應吧!”
2012年8月份,記者去金塬時,該公司經過三廠合一技改后,已經試運行1個多月,日產量在幾百噸,而生產許可證沒有領到。吳順柏當時介紹:“等到9月份,我們的產能就會完全釋放,日產量將達3000噸,年產量將在120萬噸。”
在會澤除了金塬而外,還有一條日產2000噸的水泥生產線。按照吳順柏的說法,會澤每年會有150多萬噸的水泥需求量,再加之,由于水泥算是區域性產品,長途運輸利薄,通常在云南的銷售半徑為50至100公里,而在會澤100公里范圍內再也沒有水泥廠。因此,建現有的兩條生產線方能保證本地的建設需求。
近日,記者致電吳順柏。問及領生產許可證時,他多次說到:“快了,快了。”記者一再追問具體的時間,他最后才說:“應該是9、10月份。環評、安評、水保等都得到云南省相關部門的驗收,程序都已經到了北京層面,要是北京層面還不給發證的話,怎么也是說不過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