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今年上半年,常州建材行業的銷售至少下滑了55%
市場倒逼建材商戶轉型升級
中國常州網訊 當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已成為眾多企業走出市場困境的突破口時,飽受過度競爭之苦的常州建材行業的商戶們,也紛紛開始逆境突圍。
從純粹的品牌代理銷售,到自創品牌,創辦實體建材生產企業,一些建材商戶謀求轉型的路徑并不輕松,但卻堅定。
半年時間,市場銷售下滑55%
“今年上半年,常州建材行業的銷售至少下滑了55%。”市裝飾材料市場流通協會會長陳康義說,各家建材市場商戶壓力與日俱增。
陳康義稱,自房地產調控后,處于房地產業上下游的建材、家居產業,也跟著感冒的樓市連打噴嚏。去年以來,打折讓利就成為建材市場的經營主題,部分建材價格同比下降了20%左右。
伴隨著銷售價格下降的,是人工成本費用的大幅上漲。“原來每月1000多元錢就能請到一個工人,現在低于2000元已經雇不到人。”陳康義表示,建材市場的剛性需求大都隨著樓市的回暖有所反彈,不過從現在的形勢看,整體回暖還有待時日。
木制品多元化,讓別人成為自己的代理商
張培慶是長江貿易中心的元老級經營戶,兩年來,他一直在找新的出口。
原來他一直主做樓梯——前幾年最高峰時,他的樓梯一年可做到1000萬元。到了2011年,也就700-800萬元,人還累得夠嗆。“不是因為做的人多,而是常州的房產品類型太單一。以前開發商造別墅、小高層、躍層,用得上樓梯的房子挺多;可現在,常州的房子全是高層,品類單一,樓梯的使用空間變小了。”
“產品要多元化,產銷一體,以此降低成本。”幾番考慮,張培慶選擇在老家安徽建木制品加工廠,希望通過轉型謀得更好的發展空間。
兩年多的運作,張培慶的工廠已逐漸步入正軌,產品類型迅速向木門、整體櫥柜、移門等木制品覆蓋。“不夸張地說,現在顧客只需提要求,我們工廠就可以加工出來,而且工藝完全不輸給國內其他大牌建材廠家。”張培慶稱,以前是別人的代理商,下一步要開拓自己的“科藝德”木制品市場,并以長江貿易中心為展示窗口,向二級市場發展經銷商。
從代理鋁塑板,到鋁板生產加工
王鋒,丹陽人。剛來常州發展時,同樣落戶長江貿易中心,賣鋁塑板。
13年來,王鋒從最底層一路奮斗當上了老板,手底下有8個員工。一年2000多萬元的鋁塑板銷量讓同行艷羨。王鋒說,當時市場上從事鋁塑板銷售的只有10多家,現在常州各家建材市場的同類商戶少說有三四十家,行業競爭激烈,利潤越來越薄。
“鋁塑板的銷量年年都在走下坡路,特別是去年,除去人工費,忙進忙出都沒有錢賺。”萎縮的市場令王鋒萌生退意。幾經考察,去年底他回到丹陽辦了個鋁板加工廠。
雖說放棄了老本行,可王鋒很坦然:“沒錢賺了嘛就換個行業。做有色金屬加工其實挺累的,除了時時要技術創新,還要管兩三百人的吃喝,但銷售網絡只要一建好,就不太費事了。利潤穩定,人也相對定心。”而今,開廠僅半年,王鋒的“新麗源”鋁板銷售額就達到2000萬元。
行業,整體面臨升級
據市裝飾材料市場流通協會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市各家建材市場有近三分之一商戶正謀求轉型,要么延伸產品線,要么產銷一體,最次的則收縮銷售網點,守攤以應對困境。而對于先行轉型的建材商戶,陳康義認為很正常:“市場危機加速了建材商戶的轉型,早轉總比晚轉好。但從建材行業的角度看,整個行業更需要升級。”
陳康義談到,我市各家建材市場產品同質化的程度非常高。比如,防水材料有卷材、涂料等多種類型,光是防水卷材就有六七個品種。像龍骨、板材之類,每類少說都有7、8個品種。而同類市場、同類產品多了,帶來的就是同質化競爭和價格戰。因此,建材作為傳統行業,整體升級才是必然的出路。
關注新型材料不失為一個方向。陳康義舉例稱,新型建筑材料是區別于傳統磚瓦等建材的新品種,包括新型墻體材料、新型防水密封材料、新型保溫隔熱材料和裝飾裝修材料等方面。在常州建材專業市場過度開發的現狀下,尋找更新換代的綠色建材新產品,無論是企業還是行業發展,空間都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