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幾個月的猜測和議論后,曾經風光一時的無錫尚德終于難逃一劫,進入了破產重整的法律程序,而這家公司的標志性人物施正榮也被傳“限制出境”。
尚德宣告破產,自然有施正榮本人“對光伏產業的前景估計過于樂觀”的痛定思痛,以及面對海外市場猝不及防的變化,他本人和企業無力抵抗。但本刊認為,除了施正榮對困難估計不足、決策不慎外,也折射出我國光伏等新興產業在發展中的四大困局。
首先是市場長期在外受人鉗制。尚德自成立之初就是一家高度依賴海外市場的公司。2002年的第一條生產線投產以來長達10年里,它的光伏組件90%以上依賴出口。因此,一旦美國、歐盟發起對我國光伏產品的“雙反”,就讓尚德在海外市場的份額大幅壓縮,供求失衡快速惡化。加上我們的產品無法滿足內需要求,失敗也就是遲早的事情。
其次是過度依賴政府補貼。光伏產業原本是歐盟為發展清潔能源,以政府補貼人為催生的產業。這些國家具有清晰的光伏戰略,就是以高額的財政補貼來吸引大量投資者,再逐年下調補貼力度,鼓勵光伏產業各個環節的生產商降低成本,最終使光伏發電成本接近于傳統能源。
但我國相關職能部門和地方政府在沒有了解這一 “內幕”的情況下,就水土不服地照搬照抄,從歐盟等國“拿來”這些政策,形成了國內企業對補貼政策的長期依賴,“引導扶植期”被無窮延期,造成了企業對補貼過高的預期。以尚德為例,一方面,當地政府一味鼓勵企業擴大產能,沒有考慮到海外市場是一個“政策市”,忽視了光伏企業遭遇打壓的殘酷性。另一方面,在啟動國內市場時,又一味追求低價競標,不對長期虧本銷售進行預警。因此,當歐盟等國度過“引導扶植期”進入青春期后,我們的光伏企業依然嗷嗷待哺。
再其次是采取了“一刀切”的信貸緊縮政策導致雪崩。我國四大光伏龍頭企業雖然聚集了國內光伏產業最具實力的研發中心和自有品牌,但同樣也形成了“傷其一指牽動全身”的格局,一旦尚德趴下,其他龍頭企業便聞風而倒。這時侯,銀行又采取“一刀切”不愿與光伏產業共渡難關,必然會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
最后是中小企業發起的惡性價格戰讓尚德無退路可走。早幾年,晶硅光伏組件的價格還由國內幾大龍頭企業制定,但從2010年開始,全國出現了大量生產組件的中小企業,并挑起價格戰,原來的行業聯盟土崩瓦解。最典型的案例是,一些中小企業的組件從0.8美元∕瓦,降至當前的0.65美元∕瓦,一哄而起、低端過剩的局面,又讓一個剛剛興起的新興產業變成了沒有優勢的傳統產業。
可以說,無錫尚德的破產重整又一次說明,從長遠角度看,任何一個產業都應該用市場的手段進行調節,而不是在地方政府的“扶持”、“優惠”下,拉郎配地一相情愿發展。
這方面,尚德又成了一個我們不愿看到的失敗樣本!
評論員 龍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