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積極謀求逆勢突圍的陜西光伏產業
國內光伏業產能嚴重過剩,面對這個冬天,很多光伏企業暫時以貼牌生產來維持生存,但業內人士認為,貼牌生產難以持續,發展模式或需調整。
陜西光伏發展模式需調整
資料顯示,過去5年,我國光伏產業發展迅速,產能急劇擴張。目前,我國多晶硅產能占據全球約60%,硅片產能約占70%,多晶硅電池產量占比近70%,組件產能約占到70%。
業內人士指出:“造成現在光伏產能過熱的問題,說到底是我國國內企業沒有按照市場需求,來確定自己的生產規模和生產布局,對產業政策缺乏考慮,企業過分依賴海外市場。在海外市場對中國集體說‘不’的時候,大部分還是依靠出口的中國企業,可以說毫無還擊之力。”
調查顯示,目前中國1/3光伏企業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多家企業倒閉。以多晶硅為例,自2011年9月以來,國內80%中國企業已停產,影響波及整個行業超過500億投資,造成失業人數超過5000人。
陜西省是國家層面光伏產業發展的重要省份和國際新能源產業的重要參與方之一。近年來,陜西太陽能光伏產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十二五”期間太陽能光伏產業為陜西的支柱性產業。
而陜西光伏企業在這輪調整中也受到了影響。目前陜西有骨干企業十多家,配套企業有上百家,現在全行業處于微利或輕微虧損狀態。
業內人士表示,面對產業調整之期,陜西省正在想辦法來用更有力的支持為光伏企業提供更好的外部發展環境。
而目前,陜西光伏企業多為臺灣提供貼牌產品。
雖然是貼牌,但資金有保證,同時產能就釋放了,企業也從中獲得了利潤,而不至于停業或倒閉,但是這種模式的可持續性要差一些。目前,陜西省對光伏產業仍加緊建設,在2014年陜西形成低成本投入,高設備起點,價格相對較低,具有競爭力的規模產業。
在此次調整中要避免成為受害者,同時要成為受益者,因為在陜西這是一個幾百億的產業,剛起步不能就此停滯。
光伏產業調整是一個必然的現象,對一個新的產業來說,在全球市場都是一種政策性扶持,這也說明了技術和市場不成熟,不完善,熱的時候企業一窩蜂上,這也導致了產能過剩。但對光伏行業來說也是一個必須經歷的階段。
有專家認為,目前光伏行業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候,預測明年會好轉,估計時間點會出現在二季度或者三季度。
據分析,2011年應該是陜西光伏企業最困難的一年。因為2010年企業剛好形成了一定規模,就遇到了調整,當時價格一周一跌,價格跌得太快,而企業決策體系跟不上。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企業都開始了隨行就市。而從2012年的情況來,貼牌生產是難以持續的。2013年對企業來說,也應該是困難重重,因為企業沒有積累,價格又長期低位不前,資金鏈將更加收緊。
國家新政顯現利好前景
企業自身努力探索脫困之路的同時,國家層面的利好政策正在密集出臺。在將“十二五”規劃中的光伏總裝機量提高至20gw后不久,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申報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示范區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未來國內的光伏發電的重點將從并網式發電向自發自用的分布式發電模式轉移。專家表示,這對光伏企業是個利好。陜西業內人士同樣表示,這對目前陷于困境的光伏企業來說是一大利好。國家能源局此前對于國內光伏發電的規劃一直以建設大型地面電站為主,但在最新公布的光伏發電“十二五”規劃中已經明確,到2015年分布式發電與大型電站裝機規模均為10gw。此次《通知》的發布,則是對這一政策轉向的進一步明確。由于國內現有的光伏電站多建在偏遠地區,基礎設施薄弱、電網未覆蓋到位,導致發出的電難以外輸。光伏電網間歇性、隨機性的電源更增加了電網的建設和運營成本,尤其是調度機構承受了更大的壓力。分布式發電可以解決光伏發電并網難的問題。分布式發電可以利用用電大戶的屋頂建設電站,建設方和用電方按照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直接進行合作。能源局的通知要求:各省(區、市)可結合新能源示范城市、綠色能源縣和新能源微電網項目建設,抓緊研究編制示范區實施方案。首批示范區在若干城市相對集中安排。每個省(區、市)申報支持的數量不超過3個,申報總裝機容量原則上不超過50萬千瓦。
位于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碧辟佳陽太陽能有限公司去年已在西安經開區利用4棟廠房屋頂建設了總裝機1.2兆瓦、設計年生產清潔電力約120萬千瓦時的光伏發電項目。該項目預計可節約標煤約408噸,減排二氧化碳1101噸。
該項目采用自發自用,富余電量以上網的方式運行,每年可為企業節約電費約82萬元,并從上網電價銷售中可獲得8.6萬元運營收入。
業內人士表示,該項目的并網運行,對探索分布式光伏發電建設、運行、管理經驗,推廣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從目前來看分布式光伏發電產生的電量有限,作為常規用電還是不足,推廣需要看具體的場合,但隨著技術發展,應該說前景是好的。
光伏企業應靠核心技術闖關
盡管向產業鏈下游延伸開發電站以及分布式發電都被看做光伏產業發展的利好,但對于國內光伏產業發展來說,依舊問題重重。
專家認為,政策的貫徹還涉及很多方面的配合,還有許多事情和細節要做,現階段我國尚不適合大規模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
究其原因,一是國內太陽能資源富足區及消費地區呈現出明顯的地域性差異,二者之間缺乏良好系統的協調。擁有豐富太陽能資源的西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電力需求較少,分布式發電的商業化運作短期內難以開展。
另外,相關配套基礎設施嚴重不足,極大地影響了光伏發電項目的實際運營效果。電網、變電站等光伏產業重要設施貧乏,西部地區電力無法及時輸送、中東部地區太陽能發電難以實時并網,國內已建成的光伏電站運營效果不甚良好,企業贏利能力低下。
我省光伏產業解困需要在三個方面努力。其一是建立持續穩定的國內光伏發電市場,為產業發展提供穩定的市場支撐;其二是加強光伏發電技術的研發,提高我國光伏產業的核心競爭力;第三是加快電力體制改革,開放用戶端電力市場,培育分布式光伏發電市場,為光伏產業發展提供體制保障。
光伏發電企業要想重振雄風,就必須發展自己的核心技術,絕不能只是跟隨,更不能僅僅充當一個來料加工的角色,否則沒有出路。
發展下一代以薄膜技術為代表的太陽能光伏電池技術可能才是光伏發電企業提升技術實力的關鍵。因為在這一領域我們和國外起點差不多,并沒有多大技術上的差距。
據了解,相比已經成熟的晶體硅技術,下一代薄膜電池技術從能耗和污染上都優于晶硅,被認為是未來主流的光伏發電技術,已經開始引起各國的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