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量僅次于電力行業、資源消耗與生態破壞問題突出的水泥業即將迎來新一輪淘汰潮。
國家環境保護部日前公布《水泥工業污染防治技術政策》征求意見稿和《水泥工業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術指南》征求意見稿。這兩份文件所傳達的信息是,國家將通過水泥工業污染防治技術標準的收緊,全面削減水泥工業的污染物排放,同時化解水泥業產能過剩的問題;不論是技術政策還是技術指南,都應該具有強制性。
據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中國水泥協會介紹,水泥行業是重點污染行業,其顆粒物排放占全國顆粒物排放量的20~30%,so2排放占全國so2排放量的 5~6%,nox排放占全國nox排放量的12~15%,有些立窯生產中加入螢石以降低燒成熱耗,還造成周邊地區的氟污染。
水泥行業是我國繼電力、鋼鐵之后的第三大用煤大戶,我國水泥熟料平均燒成熱耗115千克標煤/噸,比國際先進水平高10%多。水泥行業二氧化碳的排放僅次于電力行業,位于全國第二。水泥企業的礦山資源消耗與生態破壞也是突出問題。
統計數據顯示,“十一五”時期我國水泥工業迅猛發展,水泥產量由2005年的10.6億噸增長到2010年的18.8億噸,平均年增長率在10%以上。 2011年我國水泥產量達到20.9億噸,占世界水泥產量的一半以上,其中新型干法水泥比例接近90%,現有規模以上水泥生產企業約4000家,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1500多條。
《水泥工業污染防治技術政策》征求意見稿編寫組介紹,2005年國家修訂收嚴了《水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該標準是一項預告性標準,規定現有水泥生產線自2010年1月1日起執行與新建水泥生產線相同的嚴格排放控制要求。統一后的要求達到了國際較先進的控制水平,標準用了5年時間,實現了所有水泥生產企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的統一。
“十二五”期間,我國在原so2總量控制的基礎上,增加了nox總量控制要求,并將進一步修訂收緊了《水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合肥水泥研究設計院編制的《水泥工業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術指南》征求意見稿介紹,編制組2010年對158多家水泥企業的調研,對于每條5000噸/天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而言,企業每年需繳納排污費約90~100萬元,其中,nox排污費約占85%,即每年nox排污費約 76~85萬元。
如果通過技術改造和監管到位,顆粒物排放減少50%,氮氧化物減少25%,其每年可減少排污費約30 萬元,相當于年噸水泥少交費0.15萬元,按全國水泥量為18.6億噸,今后5年可減少排污費達13.95億元。同時減少了粉塵、so2、no2的污染,環境及社會效益是巨大的。
與此同時,如果水泥行業能在今后五年內達到30%的原料/燃料替代率,則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8億噸,同時因降低化石燃料的使用而成本節省達3720億元,產生巨大的環保及經濟效益。
中國水泥協會秘書長孔祥忠表示,水泥行業在技術創新過程中,總是連續伴隨著產能過剩問題。近年來,國家控制水泥產能過剩的紅色令牌一直不斷,但每個階段重大技術創新、提升和發展都為化解行業產能過剩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
據中國水泥協會介紹,前三年,全國投新建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產463條,新增熟料產能達5.47億噸,這也就意味著,至少約有2億噸的落后技術產能被擠兌出來,淪為過剩產能。但“正是水泥行業出現的產能過剩,增強了水泥企業追求技術進步和改進管理的動力,充分的市場競爭優化了資源配置。”孔祥忠說。
《水泥工業污染防治技術政策》征求意見稿認為,目前我國水泥工業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新型干法水泥的比例已接近90%,但行業發展中仍存在著突出的產能過剩、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現象,因此水泥工業建設項目首先應遵守國家宏觀政策要求,嚴格控制總量,抑制產能過剩。
與此同時,適度發展一定規模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如日產4000噸及以上,西部地區日產2000噸及以上;淘汰落后立窯及其他水泥生產工藝如窯徑3.0米以下立窯、2.5米以下干法中空窯、濕法窯等;在區域布局上推廣“大型熟料生產基地+銷售地粉磨站”模式。
《水泥工業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術指南》征求意見稿編寫組特別指出,技術指南應與各種排放標準包括地方標準建立關聯關系,并要具有一定的強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