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走私瘋狂年高達2萬噸占出口量三成
核心提示:稀土出口開始直線下降,很多企業原有的配額根本用不完,這其中除了有價格和市場的因素外,更關鍵的是,大量游離在監管外的非法走私稀土屢禁不止并充斥著市場。
除了積極整頓國內生產秩序外,國家高壓整治稀土走私并未松懈。一位權威人士向記者透露,海關總署日前召集13家國內擁有稀土出口配額企業負責人圍繞“稀土出口管理”進行座談,海關將繼續保持打擊走私高壓態勢。
上述權威人士稱,除了對各自通關遇到的重點問題提出相關建議外,參會企業向海關反映了通過國外客戶了解到的部分稀土出口走私可能存在的方式和渠道,同時建議海關在繼續保持打擊走私高壓態勢外,提高通關檢測效率,完善稀土出口指導價格溝通機制,細化稀土出口產品分類目錄等。更為重要的是,多家企業建議海關下一步要加強與國外稀土進口國家海關聯動,進一步加強對稀土出口走私打擊力度。
無獨有偶,記者從權威渠道獲悉,就在海關總署召開座談會后不久,工信部也針對“整治稀土非法出口”召集稀土企業開會。“工信部和海關總署密集的開gesep.com會討論,說明下一步國家針對稀土‘走私’將實行更加嚴格的管控。”稀土協會一位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稀土被稱為“工業維生素”,為了保護這一珍貴且稀有的戰略性礦產資源,2007年起我國開始對稀土生產實行指令性規劃,并開始對稀土出口量實施限環保制措施,2009年開始國家密集的對稀土出口和國內生產進行管控后,稀土價格大幅飆升,稀土走私問題也開始屢禁不止,成為稀土行業整治一大“頑疾”。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稀土行業面臨的處境更加嚴峻:一方面是出口配額用不完,另一方面是屢禁不止的稀土走私。海關統計咨詢服務中心最新公布數據顯示,4月份稀土出口量為387噸,較上年同期下降93%,較3月份下降38%。其提供的數據還顯示,今年1至4月,中國稀土礦石、金屬及化合物的出口量3046噸,較上年同期下降43%。
一位有配額的稀土企業負責人在電話里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自去年下半年以來,稀土出口開始直線下降,很多企業原有的配額根本用不完,這其中除了有價格和市場的因素外,更關鍵的是,大量游離在監管外的非法走私稀土屢禁不止并充斥著市場。盡管無法說出具體數額,但這位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去年曾帶隊去美國、日本等地進行考察,驚訝地發現國外的稀土進口數據高于我國的出口數據,且差距驚人。據海關統計,我國每年走私稀土量至少2萬噸,約占實際出口量的1/3。
“自稀土協會成立以來,打擊稀土出口走私問題一直是所有協會會員企業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稀土協會負責人對記者說。他坦言,和正規的出口相比,走私量巨大的主要原因也是由于其利潤巨大。加上很多非法走私出口的稀土產品都來自非正規的渠道,稀土走私帶動了國內稀土礦私采亂挖的步伐,不僅給我國環境造成巨大破壞,同時也給我國稀土行業整治帶來難度,只有從礦產品的源頭控制入手,繼續加大打擊走私力度,保持高壓態勢,才能做到真正有效遏制稀土走私。
“因為有高額利潤,以前的確有出口走私的情況。”中國稀土協會副會長王彩鳳表示,應加快健全監管體系,特別是生產規劃到出口配額計劃、市場需求量要有很好的銜接。另外,下一步將要實施的稀土專用發票等措施也會進一步遏制出口走私的情況。
“政府的公共職能不到位是出現走私的根本原因。”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服務貿易與w t o研究室主任于立新表示,長期以來,由于我國對稀土產業缺乏嚴格的保護性開采政策、環保標準低,行業準入把關不嚴以及在出口監管上存在一定的漏洞,使得行業發展中稀土企業亂采濫挖問題突出,走私出口屢禁不止。與此同時,不少小企業利用不法手段,野蠻開挖稀土礦藏。再加上,開采稀土工藝簡單,多數為家庭作坊,普遍存在采富棄貧問題。以致稀土礦綜合利用率低,生態環境破壞,資源嚴重浪費。此外,由于配額分配及管理不善,一些主營業務非稀土行業的企業利用配額牟取暴利,導致近年來通過非法渠道出口的稀土量猛增。
于立新指出,海關工作人員缺乏專業檢測設備和稀土產品相關知識,監管的“盲區”也給不法商人提供了空間,導致了大批量的走私案件滋生。他同時強調,雖然近年來我國逐步認識到稀土的重要戰略意義,開始不斷加大對稀土的監控管理力度,但因為我國稀土資源大多處于邊遠山區,監管機構很難實施及時有效的管控,導致監管出現盲區。在既得利益的驅使下,一些中小企業和私挖者趁機采用迂回游擊戰術逃脫監管。
稀土原礦走私激增 多部委醞釀開展稀土整治風暴
經濟參考報
走私量是正常出口的120%,稀土配額陷入空轉
走私品種儲量非常稀少,一旦放任后果不堪設想
盡管國家一直重拳嚴打稀土走私出口,但是種種跡象表明稀土走私不僅屢禁不止且有“升級之勢”。《經濟參考報》記者8日從權威人士處獲悉,盡管目前在海關的統計中稀土出口量正在萎縮,但國外的稀土供應并未因此受到影響,事實上,大量的稀土正在通過非正常的渠道源源不斷向國外輸出。值得注意的是,稀土非法出口開始出現從之前的金屬和氧化物成品逐步轉向原礦出口的跡象。
現狀
走私猖獗 稀土原礦成走私“新寵”
工信部副部長蘇波在8日召開的“第四屆中國包頭稀土產業(國際)論壇”會議上表示,我國的稀土行業長期存在超計劃生產、污染環境、破壞生態、走私犯罪現象,去年信息化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等開展了稀土生產、環保活動,查獲稀土走私案件10余起。
除了環境污染外,稀土走私無疑是困擾稀土行業的最大一個“頑疾”。《經濟參考報》記者8日從權威人士處獲悉,目前從海關統計上來看稀土出口量正在萎縮,但國外的稀土供應并未因此受到影響,事實上,大量的稀土正在通過非正常的渠道源源不斷向國外輸出。值得注意的是,稀土非法出口開始出現從之前的金屬和氧化物成品逐步轉向原礦出口的跡象。
“上半年的情況還是非常嚴重的,沒有具體統計,但是保守估計應該有好幾千噸。”上述人士向記者透露。令他更為擔心的是,這些非法出口的原礦產品中,大部分都集中在南方離子型礦產品,而這些原礦產品在我國儲量非常稀少,且更具戰略意義,一旦被大量非法出口,對我國環境和資源保護都將產生很大的負面效應,后果不堪設想。
上述人士向《經濟參考報》記者透露,自一季度國家收緊稀土政策,加上受到稀土專用發票即出的影響,國內大量私采濫挖的原礦開始沒有“出路”,很多礦主開始低價拋貨,這些“黑戶”稀土的價格壓得很低。也正是因為這樣,走私成了這些“黑戶”新的“出路”,高額的利潤和充足貨源也讓很多人鋌而走險,并且走私的手段層出不窮。據記者了解,這些新的手段中,有的原礦通過集裝箱走私到香港或者從福建轉往臺灣進行轉口,最終流向日本、越南等地進行分離冶煉。
由于走私的存在,今年中國部分稀土產品出口到日本的數據也印證了來自日本的需求正在大幅減少。據記者統計,2011年上半年中國出口日本氧化鑭699噸左右,今年上半年該數據為140噸,同比下降了80%左右;2011年上半年中國出口日本氧化釹大約為230噸,今年該數據為12.2噸,同比下降近95%。
“稀土走私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中國稀土協會秘書長馬榮璋8日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說,在他看來,從去年開始海關統計稀土出口量都在下降,這其中除了稀土價格上漲抑制稀土需求、國外用戶有足夠的儲備、美國開始生產并占有部分國際市場外,走私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2011年海外稀土進口統計是中國海關出口統計的1.2倍,也就是說走私量是正常出口的120%,走私十分猖獗”。
馬榮璋表示,全球市場對稀土總需求大約為12萬至14萬噸,中國稀土冶煉分離產品生產指標基本穩定在9萬噸,從生產指標本身來看,國外市場對中國稀土的需求容量穩定在4萬噸左右,中國稀土每年的配額在3萬噸左右,而中國實際出口稀土不到2萬噸,對于去年中國稀土出口配額沒有用完,除了稀土價格漲幅較大外,走私是重要原因。
相關數據表明,今年的稀土走私與去年相比有增無減。2011年的稀土出口配額是30184噸,但實際出口僅使 用 了18600噸 ,占 配 額 總 量 的61 .6%。據估算,今年的出口配額是31130噸。馬榮璋說,今年上半年實際出口稀土5000噸左右。按照目前的出口數據來看,今年配額還會有相當部分的浪費,這同時也印證了稀土走私有愈演愈烈之勢。
可以說配額制度的存在并沒有影響國外用戶從中國獲得稀土產品,由于走私的存在,使得稀土配額制陷入“空轉”的尷尬境地。
危害
中重稀土珍稀 走私危害嚴重
中重稀土為什么成走私“新寵”?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其背后真正的原因還是各地原礦開采秩序混亂,私采亂挖屢禁不止的現狀。相比較正規的原礦生產,這些礦不用繳納高額的礦產資源稅、增值稅等稅費,也沒有開采量的控制,所以成本非常低,因為在國內無法順利銷售,走私商在礦主手中收礦的價格也非常低,所以走私出口的利潤非常驚人。
資料顯示,全球70%以上重稀土都分布在中國。重稀土不僅儲量少,缺口大,可替代性也小,是名副其實的稀土中的稀缺品。我國重稀土幾乎全部集中在南方地區,易采、易提取,是我國南方地區獨有的珍稀礦種,其中鋱和鏑等重稀土元素僅能開采30年。根據我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按照現有生產速度,我國的中重稀土儲備僅能維持15年。記者了解到,海關總署早在2005年就將稀土原礦等列入禁止出口目錄。2009年底,工信部發布的《2009-2015年稀土工業發展規劃》明確指出,未來6年,中國稀土出口配額的總量將控制在3.5萬噸/年以內,繼續禁止出口稀土初級材料。
中重稀土原礦產品走私,無論是對于稀土產業的戰略安全,還是海關出口監管都極具“威脅性”。一位稀土業界人士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除了資源本身非常珍貴外,南方稀土礦開采本身就存在管理難度大、分散等特點,特別是私采亂挖的現象非常嚴重,一旦這樣的走私增多,本身 也 會 更 加 刺 激 一 些 小 礦 違 規 開采、私采亂挖等,不僅污染環境,同時將會給本來就艱難的稀土整合增添難度。
整治
多部委醞釀稀土整治“風暴”
“自稀土協會成立以來,打擊稀土出口走私問題一直是所有協會會員企業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稀土協會一位負責人對記者說。他坦言,和正規的出口相比,走私量巨大的主要原因也是由于其利潤巨大。加上很多非法走私出口的稀土產品都來自非正規的渠道,稀土走私帶動了國內稀土礦私采亂挖的步伐,不僅給我國環境造成巨大破壞,同時也給我國稀土行業整治帶來難度,只有從礦產品的源頭控制入手,繼續加大打擊走私力度,保持高壓態勢,才能做到真正有效遏制稀土走私。
“因為有高額利潤,以前的確有出口走私的情況。”中國稀土協會副會長王彩鳳表示,應加快健全監管體系,特別是生產規劃到出口配額計劃、市場需求量要有很好的銜接。另外,下一步將要實施的稀土專用發票等措施也會進一步遏制出口走私的情況。
針對稀土行業長期存在的私采濫挖和走私問題,近期相關部門的動作頻頻,并正在醞釀新一輪的整治“風暴”。5月8日,中國稀土行業協會與海關部門進行座談,海關非常重視稀土的走私問題,雙方商議應盡快建立起一套快速檢測的手段。7月18日,國家海關總署緝私局在蘭州召開“打擊稀土、硅鐵等資源性產品出口走私行動部署推進會。”國家海關總署緝私局副局長在推進會上表示,將加強從生產企業的源頭查起。
馬榮璋表示,應該加強“條條塊塊”的結合,目前海關總署委托中鋼研旗下的安泰科技研發設計快速檢測儀已經成功,包括海關總署和工信部在內多個主管部門正在完善法律法規,依法打擊稀土黑色產業鏈和稀土走私,維護稀土生產和出口的正常秩序。
不少專家們認為,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我國稀土產品已有400多種、1000多個規格,而且新產品不斷涌現,目前稀土出口稅號卻僅有50個左右,部分產品與出口稅號脫節,既無法滿足監管需要,又導致資源流失和走私現象,有關部門對此問題應予以重視和解決。此外,應完善海關檢驗技術手段和人才,加大對變相出口稀土產品的管理力度,加大走私打擊力度。建議以稀土含量折合稀土實物的方式,將稀土功能材料納入出口配額管理。第一,嚴格稀土產品出口資質審批和監管,開展稀土走私專項打擊活動。第二,同時,完善海關等部門的檢驗技術手段,對鐵合金等與稀土原料、合金等產品具有相似性的物品,出口時要加強監管和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