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記得2009年許多家電品牌將商場系統作為一個突擊領域,希望能在旺季實現沖量,利用低端機、特價機擴大份額。確實,在2009至2011年度,這一領域家電銷售也呈現了上升趨勢。只是,隨著傳統商場自身被動處境的日益尷尬,以及整體業績的滑坡,家電品類同樣免不了被放在了雞肋的定位。
傳統超市、百貨業態被迫轉型,家電受制于內需拉動不足,多重因素導致家電在傳統商超2012年情況不佳。需要指出的是,家電商超體系本身基數小,因此對整個家電行業也未造成過多影響。左右的則是廠家和代理商在2013年零售渠道開拓的策略轉變。
傳統商超,泥菩薩過河
2012年5月份,曾繁華一時的上海第一百貨淮海路店開業19年后正式關門停業。北京太平洋百貨盈科店和五棵松店也相繼宣布因無法應對上漲的成本壓力而“關門大吉”。開業僅一年兩個多月的廣州農林下路美東百貨面臨被收購的境遇。
從國美、蘇寧業績下滑的報告數據中,就可以揣測出百貨業的舉步維艱。何況在面臨大幅高漲的門店租金、勞動力成本,以及來自電商的迅猛沖擊,都讓商超體系備受煎熬。
家電產品在商超體系中往往扮演著可有可無的角色,大家電以沖量和處理清倉貨為目的,小家電單價低,難以形成規模。
來自上海地區的某家電代理商,負責多個品牌在上海地區商超系統供貨,他介紹以上海易初蓮花為例,上海共有20多家門店,規模和覆蓋面均占據優勢,今年家電銷量還是出現下滑,幅度超過30%以上。
上海家電零售市場,除了國美、蘇寧等全國性連鎖外,包括大潤發、樂購等超市,以及上海第一百貨等多年老字號綜合性百貨,一直都有操盤家電業務,近年來代理規模逐步萎縮,零售仍有少量維系。
浙江地區的杭州百貨大樓、解放百貨大樓,華聯超市、家樂福等也是如此。一位空調商家表示,以往5、6月份當地商超系統均會進貨,迎接高溫,今年直到6月底7月初才有所動作,備貨量明顯縮水。
而一位三線廚衛電器的無錫銷售負責人更是頭疼不已,他負責無錫當地超市系統推廣工作,由于操作的是新品牌,他首選了當地的華潤萬家超市,一兩個月竟然沒有賣出一套廚具。當初躊躇滿志的他,如今開始另尋出路,希望能在鄉鎮門店擴大銷量。
記者統計的數據顯示,包括上海、江蘇、浙江等地在內的傳統百貨業由于整體業績下滑,處于邊緣的家電產品狀況難言樂觀。
電商強勢,商超優勢幾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