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浙江緊固件企業已經“移民”的不在少數,其中有以抱團合作形式出去的,也有企業只身前往的;有辦得風生水起的,也有以失敗告終的。那么,緊固件行業人士都是如何看待產業轉移這件事,在轉移過程中又會遭遇哪些困難呢?本刊記者多方采訪,全方位解讀緊企產業轉移之“痛”。
產業配套問題頻出
2007年,由寧波市緊固件行業協會及寧波東港、寧波甬港、溫州先鋒等7家企業聯合河北邢臺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資10億元成立了邢臺市寧波緊固件有限公司。當時,這個以寧波集體力量“打造北方緊固件最大產地”的項目被中國緊固件協會稱為“緊固件產業轉移示范工程”。
“這個項目運作情況不理想,目前已經停了,虧損有1億元左右。”浙江緊固件行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冠達告訴記者。據了解,邢臺市寧波緊固件有限公司之所以辦得不成功,主要是因為當地的硬環境與軟環境不理想。
近年來,浙江省緊固件企業轉移到江西的比較多,目前總共有上百家。據記者了解,江西的產業園普遍存在結構不合理、產業鏈配套不完善的問題。
入駐江西鄱陽蘆田工業園內的一溫州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剛開始配套跟不上,電鍍、拉絲這些方面確實給我們帶來了不少問題,現在逐步在完善。”
“這里上下游產業鏈不配套,像電鍍的話我們要拉回浙江或者其他較遠的地方,這成本就要翻上幾番。”入駐江西上饒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一溫州企業負責人表示。
“前幾年很多企業擴張發展,跑去江西萬年的很多。當時萬年縣為了帶動勞動力和財政稅收,土地是免費提供的、零成本。而我們浙江地區土地比較緊張,所以很多企業沖著低成本去投資辦廠,”陳冠達說,“不過萬年也存在產業配套不完善的問題,需要配套處理的事情都要回到浙江,反而增加了物流成本。”
另外,浙江緊固件企業轉移類型多屬于同類企業遷移出去,雖然這樣可以共享資源,增強抗風險能力,但是免不了產生同質化競爭的局面,價格競爭比較嚴重。
“移民”難題面面觀
浙江已有4家緊固件企業落戶安徽,在當地發展有三四年左右了。安徽緊固件行業協會會長劉小龍可謂見證了這幾家企業的成長。他也看到了“移民”企業所面臨的種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