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或許是廢舊電器電子產品處理企業(以下簡稱廢舊處理企業)的一次翻身良機。
長久以來,處理企業就像是緊跟在家電廠商身后的小弟,相比于身前這位大哥的光鮮,吃不飽、虧損、依賴政策扶持一直是處理企業這身破衣服上隨處可見的補丁。
但是,這一現象或會改變。
今年7月1日,《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辦法》(財綜[2012]34號,以下簡稱《辦法》)正式落地。
《辦法》將對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房間空調器和微型計算機等5類產品生產者和進口產品的收貨人或者其代理人征收基金,標準從7元/臺至13元/臺不等,而擁有資格的廢舊處理企業則可享受35元/臺至85元/臺的補貼。
業內專家認為,《辦法》的實施對目前陷入停擺狀態的廢舊處理企業來說是一個利好消息,而對于成本壓力已經很大的家電生產企業來說則是打在肋間的一記重拳。
面對利好消息,處理企業能否化繭成蝶,抓住行業發展的機遇?而對于本已飽受成本之困的生產企業來說,這一新政的落地是否會對他們產生雪上加霜的致命打擊?
無論是危機還是轉機,又是一個該做出抉擇的時候了。
勢在必行
據國家相關部門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我國主要電器電子產品的社會保有量基數巨大:電視機約5.2億臺,電冰箱約3億臺,洗衣機約3.2億臺,空調約3.3億臺,電腦約3億臺,合計17.7億臺。
巨大的保有量基數帶來的是巨大的廢棄量。
這5類產品每年的廢棄總量超過7位數。除了這5類產品,還有大量的手機、復印機、打印機、傳真機等廢棄電子產品加重著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的承載壓力。
其實在國外,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被譽為都市礦藏,通過回收利用,這些廢棄物品完全可以變廢為寶。廢棄電器電子產品中有許多有用的資源,不僅具有很高的再利用價值,而且再生途徑獲得資源的成本大大低于直接從礦石、原材料等冶煉加工獲取資源的成本,可以節約大量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