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模具業布局調整,是經濟發展的自然趨勢,東部地區經過這些年的技術、人才和資金積累,將逐漸轉型為高端產品生產基地,而新興聚集地將承接部分中低檔次的生產。這樣的分工比較合理,打破了過去產品單一、區域同質化嚴重的局面,也為我國模具業提供了階梯發展的空間。當前經濟形勢企穩向好的趨勢日益明顯,這給模具行業帶來好的發展環境。但以我國已形成的工業能力和水平而論,要步入發展快車道,還要等到國際經濟發展的恢復,等到國際投資、消費市場特別是歐、美市場的進一步恢復。
隨著模具標準化思想的逐步滲入,大多模具生產企業已把貫徹模具標準,采用模具標準件當成其縮減成本的首要途徑了,因為模具標準化在有效提高模具質量的同時,還能盡大可能的降低模具生產成本及大大縮短模具生產周期。
據有關統計資料表明:采用模具標準件可使企業的模具加工工時節約25%-45%,同時能縮短模具生產周期30%-40%。而模具生產效率的提高無形中就會模具企業縮減了大量的生產成本。尤其在物力、財力以及人力成本不斷上漲的當下,如果模具企業能夠在成本源頭有著很好的控制,那么在產品多品種、小批量、個性化、快周期生產的發展中就具有絕對的快速應變能力和競爭能力。
雖然我國模具標準化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其仍然受到品種規格少、生產規模小、流通不暢通等因素的制約。正如金模網ceo羅百輝所說,模具標準件適合于社會化大批量專業化生產,可是國內的模具標準件生產廠點太多太散,短時間內仍不能形成經濟批量。在行業標準方面,模具企業往往要按國標、行標和過去的好幾個部標及某些企標生產,而且要按日、德、美、瑞士等外國標準和某些國外著名企業的企標生產,行業內并未形成統一的標準。
羅百輝認為,模具標準件市場無序競爭是國內模具標準化發展的一大攔路虎,由于無需競爭造成許多不良后果。近年來隨著外資企業的介入,模具標準件質量差和企業效益差這種狀況雖有改善,但仍未根本改變。生產與需要相比,尚有較大差距。模具企業過分的看重成本利益,而忽略了質量。從而殃及許多企業,使得模具標準件總體利潤率下降。
計算機信息化建設在包括鑄件結構設計、工藝制定、壓型、熔模鑄造等精密鑄造領域應用中,具有強大的計算能力和圖形處理能力,能將數值分析技術、數據庫技術、可視化技術結合經典傳熱、流動和凝固理論,并能利用其對鑄件的結構工藝性、鑄造工藝進行模擬,為技術人員設計較合理的鑄件結構和確定合理的工藝方案提供了有效的依據,可以縮短生產準備周期,節約試制成本,從而避免傳統的依靠經驗進行結構設計和工藝制定的盲目性,以及費時費力卻不出成果的尷尬局面,由此看來,信息化建設將會對未來精密鑄造業帶來的巨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