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和出口導向型企業是吸納就業人口的主力軍。主要體現中小(微)企業就業狀況的pmi就業指數在上半年始終處于50%以下,7月份進一步下降至47.7%,創了2009年3月份以來的新低。隨著中國的就業壓力正在增加,以前在春節前才出現的民工返鄉,此時在多地提前出現。
7月18日,阿迪達斯表示將關閉中國惟一直屬工廠。其實本年內類似這樣的外資撤離制造業的事件此起彼伏,涉及多個行業,外資撤離不僅僅留下了產業真空,更留下大量“被剩余”的勞動力。
與此同時,數量性失業在向質量性、結構性失業轉變,這種轉變的趨勢和方向與人口轉變和技術進步及產業結構升級的趨勢和方向是一致的。當傳統行業和新興行業在經濟增速整體下滑的背景下發生沖撞的時候,中國將經歷著由絕對數量過剩供給的失業向勞動力相對質量不足、各項技能短缺的失業和所處結構配置失調性的失業轉變。
有學者指出,就業治理方面,長期使用過的行政控制手段將很難奏效,需要探索出一種新的市場化應對模式。如通過財稅和信貸手段支持部分產業關聯度強、勞動吸納力強的行業;積極引導東西部經濟增長格局的轉換,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吸引制造業逐漸內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