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汽車工業提倡自主創新、自主品牌非常對。但是這些年從我們調查的情況看,不光是汽車業,也有一些別的行業在創新和品牌問題上出現了一些誤區。為什么我們國家那么全力提倡自主創新、自主品牌,但是這些年的效果不那么明顯,我覺得這里面的關鍵就是有一些誤區。
1,“自主創新”不等于“自己創新”
我們經常把自主創新變成了自己創新,剛才各位都提到發明不等于創新,可有些人往往把發明和創新劃等號。發明只有轉化為產品并且市場化的時候,我們才叫它創新。我想引用一個國際上知名企業飛利浦公司總裁柯茲雷講的一個觀點。他認為:創新和發明不同,一項創新只有轉換為產品或者服務才能稱為創新。創新的關鍵是要滿足市場的需求,市場當然是消費者了。所以我覺得搞創新,關鍵看做到市場化沒有。創新應該是市場化的創新。
中央最初提到自主創新是三個層面,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作為基礎的創新,像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集成創新,它都是在開放中的合作創新,沒有這兩個作為基礎,當然就沒有原始創新。我覺得從中央最初提出的自主創新,不是有些人理解的自己創新,而是開放中的合作創新。
從我們研究入世以來的歷史來看,在2006年入世5年前后,國內對開放和利用外資有一次搖擺。有人認為外資并購影響國家安全,因而通過強調自主創新來排斥外資。這樣的做法是違反當年wto承諾的,所以在國際上引起反彈。2010年國務院9號文件明確糾正了這個錯誤。中央高層都強調在中國的企業指的是在中國注冊的企業包括外資企業,中國的創新包括在中國的外資企業。有的人講自主創新的時候,往往離開了中央的這些基本觀點。
中央在2010年糾正了利用外資問題上的錯誤傾向以后,有關部門的個別錯誤政策也得到糾正。2010年之前科技部關于自主創新產品的認定標準要求外資企業產品商標注冊初始地是在中國境內。這個標準實際上排斥外資企業。2010年4月10號科技部對此作了修正,歡迎外資企業參與自主創新產品的認定。更重要的是,財政部從去年7月1日起廢除了有關政府采購與自主創新掛鉤的三個文件。
自主創新問題為什么在最近兩年出現這么大的調整?這一變化值得我們深思。
關于自主創新實現超越問題,其他跨國公司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我組織過一次三星經驗的研討會,請三星來介紹怎么超越日本的索尼、東芝、松下這些公司的。他們講了一個非常值得我們汽車界深思的觀點。他們說我們在模擬技術上沒有超越日本,日本企業在那個領域做得爐火純青,我們超不過他。但我們在90年代數碼技術推廣的時候,我們抓住了這個時機,實現了超越。當時三星公司明確提出要領導數字技術發展,業務結構要重組,業務過程要創新,都是用數碼這套東西來做。傳統模擬技術強的企業,對于接受數碼新技術慢。所以三星在新技術領域全面實現了超越。
三星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傳統工業人家做上百年爐火純青的情況下,要想在短期之內超越是做不到的。中國有真正的現代企業沒有多少年,國家《公司法》是1994年1月1號開始執行,《公司法》到現在不到20年。我們太著急了,十幾年的企業就想馬上超越奔馳、大眾等上百年的企業。
2,“中國企業自主品牌”不等于“中國自主品牌”
我曾經參加過奇瑞公司組織的“中國自主品牌國際化發展高峰論壇”。我當時對這個題目有質疑。我問什么品牌算是“中國自主品牌”?名爵算不算中國自主品牌?有人說不算,那是英國的。現在,吉利收購了沃爾沃轎車,沃爾沃算不算中國自主品牌?什么是自主?不就是自己企業說了算?其實,事實上并不存在“中國自主品牌”。
為什么我說不存在中國自主品牌?品牌是無形資產,所謂資產就有所有者,每一個品牌都是有所有者的,這個所有者不是中國,而是中國的一個具體的企業。奇瑞品牌是奇瑞公司的自主品牌,而不是中國國家的自主品牌。顯然不存在大而統之的中國自主品牌。品牌作為資產是流動的,你可以購買外國企業的品牌,外國企業也可以收購中國企業的品牌。我對品牌咬文嚼字的目的就是想說明所謂自主品牌實際上是企業自主品牌,要按照企業發展規律培育和發展品牌這么一個道理。把企業品牌混同于中國自主品牌往往導致把品牌問題政治化,導致不按企業規律搞品牌,而是是按照政治規律、意識形態規律搞品牌。
按照企業規律搞品牌,起碼有四種途徑,一個是借用其他品牌生產,即品牌授權;和其他企業合作創造新品牌,就是現在所謂的合資自主;再有就是自力更生,像奇瑞獨立創立自己的品牌;第四種類似吉利收購別人的品牌,為我所用。這些都是企業創造品牌的途徑,為什么只承認和肯定第三種?為什么不肯定別的途徑呢?
30年來我們成功地形成了民企、國企、外企平等合作、相互競爭的新局面,這在全球都是一個創造。我們應該按照企業規律去創造和培育企業自主品牌。我覺得有時候媒體報道也有問題,光鼓吹第三種,而對其他集中按照企業發展規律培育品牌的途徑不夠重視。其實,只要按照企業規律和市場規律發展自主品牌的做法都應該加以肯定。我們要按照企業規律去搞品牌,不要按照意識形態規律去講問題。
品牌屬于市場。當然實際上就屬于消費者,所以培育和發展知名品牌是在國內外市場競爭當中產生,我們不要離開市場競爭去談品牌。所以我覺得一定要在國內區域市場打造國內知名品牌,甚至全球市場當中打造全球知名品牌。如果在世界上不被接受,你就沒有前途。所以我非常贊揚吉利這個模式。
3,在自主創新和自主品牌問題上為什么會產生誤區?
我非常贊同剛才安定先生提出的問題,我們思維方式有矛盾,我們要轉變觀念,實事求是。從我們的調查來看,除了汽車行業,別的行業也有類似的爭議,關鍵一點是什么呢?大家對我們所處時代把握不同。現在是什么時代?現在時代主流是和平發展和合作。從20年前冷戰結束后出現了全球市場,戰爭、革命、對抗的時代轉向和平、發展、合作的新時代。準確把握這個轉折點,對于我們按照經濟規律和企業發展規律看問題十分重要。
我跟蹤了差不多100家全世界最著名的跨國公司,研究他們在這20年發生的變化。1992年全球市場形成依賴,這些跨國公司主要有三大變化,即從跨國經營戰略轉向全球戰略、建立全球管治結構和承擔全球責任。這三大變化使企業第一次有可能在全球范圍內整合資源,尋找最好的資源整合到產業里面來。全球整合導致這些公司海外經營部分越來越大。按照聯合國組織提供的數據,1994年前后世界最大100家跨國公司的海外資產占總資產比例41%,海外銷售占總銷售46%,海外雇員占總雇員44%。但是現在這三個數據都已經接近2/3。這就是20年來跨國公司發生的巨大變化。我把實現三大變化和海外經營超過一半的跨國公司稱為全球公司,全球公司是跨國公司發展的新階段。我們5年前出的一本書叫《靜悄悄的革命》,研究的就是這個變化過程。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公司出現以后又導致全球產業的誕生。所謂全球產業就是它的資源來自全球,產業鏈是全球布局的,而且每一個產業都有若干全球公司作為龍頭企業來整合這個產業,引領全球產業發展。汽車產業恰恰是全球化最強的產業之一。在全球化時代如果不能在全球整合資源,你的產業就做不大、做不強,連美國公司都不行。比如通用差點破產,又破產保護,美國總統要求通用回國創造就業,但是破產保護之后通用在上海還是建立了研發中心,還是把全球化中心放在上海。在這個時代一個企業或者一個產業如果不能超越國界在全球化發展,不能整合全球資源就不可能生存發展,更談不上做大、做強。
企業發展規律變了,不能再用20年前韓國的經驗、日本的經驗來做中國的產業。剛才郭總也提到希望政府集中資源,推動汽車產業發展。但是現在國際上不允許。國有企業紅利交的不夠,在中美會談也作為重點問題提出來,而且中方領導也承認這個問題要改變。中央要求國企要增加紅利。這個例證說明時代變了,企業發展和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變了。原來是內政的事,現在人家可以來干預了。我覺得不能用20年前外國的經驗來看中國。這是企業發展和產業發展面臨的一個問題——全球化。
第二是市場化問題。在推進產業發展過程中,(不光是汽車產業問題,別的產業也有這個問題)做著做著就想不按規律走,要求政府干預。這個教訓已經多少年了,比如說蘇聯解體,咱們老說是和平演變,實際上蘇聯人不這么看。普京怎么說的?他說:“關鍵是經濟的意識形態化導致我國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
什么是經濟意識形態化?鄧小平在這方面解決的好。他在去意識形態化方面走在前面。比如1992那年次爭議,是姓資還是姓社,他認為判斷標準不應該用原來姓資姓社來判斷,主要看三個有利于,這是去意識形態化,所以才有咱們20年來大發展。
為什么社會主義國家往往在經濟問題和企業問題上搞意識形態化?因為社會主義國家都是從舊制度當中產生出來的,執政者要說明我比人家高明,我比你資本主義優越,所以往往把經濟發展與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掛鉤,把經濟問題政治化。取得經濟快速發展就說是我們體制的優越性,經濟出現問題則怪罪自然災害敵對勢力破壞等外因。正因為把經濟問題政治化和意識形態化,所以才有中國的大躍進,才有中國餓死那么多人的悲劇。令人遺憾的是,一些人把經濟意識形態化的毛病是根深蒂固的。改革開放30年來,把經濟意識形態化的逆流不時沉渣泛起,干擾改革開放。
值得注意的是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不斷地在經濟發展中去意識形態化,我們才走到今天。恰恰因為去意識形態化,我們這么多年才把那么多國際資源整合到中國產業里,才有中國汽車業做到今天。這是偉大成就,而且是我們思想解放把國際資源整合到我這兒來。
在經濟問題上和創新問題上強調意識形態和強調政績,就會出現“秀自主、不創新”的現象。為什么?因為我們政府的干預有時候太積極了,給了大量的錢,只要證明你是自主創新的就給你錢,證明你是自主品牌就給你錢。這樣好象是幫助我們自己的企業,其實好多情況下都是起了負作用。這些支持和鼓勵反而誘導一些企業不是真正的創新和創品牌,而是去“秀自主”,爭取政府無償的資助。
最糟糕的案例就是“漢芯一號”。五大計算機專家去鑒定,鑒定結果是漢芯一號是中國國內首創、國際先進水平。最后由于課題組內斗,有人揭露出來,漢芯的芯片是買摩托羅拉的芯片,打上了它的漢芯的牌子,蒙騙這么多專家。其實這個芯片一片也沒有賣出去,根本沒有市場化,就是因為打著自主創新和自主品牌的旗號,這么輕易的獲得上億元的各級政府資助。發明不等于創新,你產品沒有進入市場,你怎么叫創新?一片沒有賣出去,你怎么能說它是國內先進,世界一流呢?
4,汽車產業的振興應該強調市場化和全球化
我的結論是:我們一些企業缺乏全球視野,往往以狹隘的意識形態化的視野看世界,阻礙中國企業發展的不利因素主要不是來自外部,而是來自我們自己的管理體制,來自我們自己的狹隘觀念。我們企業應該從民族國家的視野擴大到全球視野,民族工業思維擴大到全球工業思維,我們應該進一步解放思想。只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比如后合資時代,那就有多種模式可以來搞創新和品牌。
一是要強調市場化,不要政府不當的干預。事實證明,政府不當干預往往適得其反。我們還是要強調市場化。政府更應該關注如何落實2010年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外資工作和發展民營企業的文件,形成國企、民企和外企平等競爭相互促進的新格局。
二是要強調國際化,在全球范圍創新和創品牌。全球化有兩個途徑,一個是引進來,一個走是出去。中國本土企業要創造與跨國公司合作的新模式;同時要學習吉利公司積極走出去。既然在傳統工業技術領域難以超越原有領先企業,那么我們就應該學習吉利,在積累實力的基礎上,有機會的時候收購老牌企業和品牌。比如把國外核心的零部件廠買過來。我們應該以一種全球化視野來發展我們的汽車工業,而不要把自己眼光局限在國內。
在實施國際化和市場化時,企業要學會跨國并購,包括引進來的外資并購和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國際上大品牌公司沒有一個是不經過并購成長起來的。思科現在是路由器等產品的老大,他經歷了110多次收購??ㄌ乇死展疽步涍^了美國國內的大規模并購才成為全球老大。我們國內汽車工業如果不通過跨國并購實現重組怎么可能走向世界?
總之,汽車業發展前景決定于市場化和國際化。做到這兩點汽車行業完全可能振興。而做到這兩點一定要去掉那些意識形態化的,干擾我們按照經濟規律辦事的錯誤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