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輪房價上漲勢頭迅猛,輿論還沒有反應過來,社科院的報告直言房價出現報復性反彈的風險,《人民日報》7月23日以評論員的文章為此輪房價上漲定調,宣稱“堅持調控樓市,堅持穩定房價,是經濟問題、民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來不得半點動搖”。國務院辦公廳24日發出通知,決定從7月下旬開始,派出8個督查組赴16個省(市)對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措施落實情況開展專項督查。這是近兩個月來中央對樓市調控第十次釋放調控決不動搖的信號。
實際上,國家領導人關于樓市調控的決心不僅沒有松動,反而態度更加堅決。7月7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江蘇調研時明確表示:“要毫不動搖地繼續推進房地產市場各項調控工作,促進房價合理回歸,決不能讓房價反彈,造成功虧一簣。”措辭之嚴厲、態度之明確,令人印象深刻。決策層對于樓市調控的堅定決心不言而喻。
然而始自2011年的房地產調控并沒有使房價出現實質性的下跌,全國各地的房價仍遠遠超出民眾的購買能力和承受能力。即使房價再跌掉一半,也不過只是回到2009年初期的水平,對于囤地建房的開發商來說依然是暴利!實際上,過去房價瘋狂上漲的根源都是利益集團包括政府官員和專家在內,基于自身的利益訴求推波助瀾,與開發產商合謀造勢,推動了房價一輪又一輪的瘋狂上漲!特別是城市的大規模拆遷,城中村的改造,新農村的建設等等,無一不是人為的在制造所謂的剛性需求或被動需求,而背后都是一雙雙貪婪斂財的罪惡之手。
自房地產調控以來,通過各種手段為樓市調控松綁的城市已達50個,成都、重慶、揚州等城市的微調政策甚至獲得放行。地方政府無視中央的調控政策,敢于試踩政策紅線,與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依賴癥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同時也讓購房者篤信房價將繼續上漲。
對土地財政的高度依賴讓地方政府離不開土地這個“搖錢樹”,出讓土地帶來的畸高收入不僅讓地方政府可以躺著斂財,也為大大小小的貪官鋪就了生財之道,只要推高房價推高土地價格,gdp就會繼續保持大幅度的增長,財政收入土地收入就會讓地方政府賺得缽滿盆滿。土地財政已成為人為哄抬樓市價格這一利益鏈條上的關鍵一環,中央如果不能破除地方政府依靠土地財政怪圈,樓市調控只能是屢戰屢敗,所謂穩增長、調結構等政策也將大打折扣。
7月原本應是樓市淡季,但從不少城市的房價并無降溫之意,不僅包括北京、廣州、杭州在內的一線城市繼續高歌猛進,南京等城市的“日光盤”再現,更是讓市場對樓市不斷升溫的態勢擔憂不已。
根據北京市住建委網簽數據顯示,截至7月中上旬,北京合計簽約新建住宅7952套,二手房住宅簽約10446套,合計總簽約套數達到了18398套。雖然這一成交量與限購前相比依然有較大差距,但與上月同期相比上漲幅度達到了22.1%,而與去年同期相比漲幅更是達到了64.6%。中國經濟網23日報道稱,7月以來,漲價項目遍布北京各個區域,而且大多數樓盤每平方米的價格都上漲超過千元。
雖然中央政府對樓市調控的決心堅定,把樓市調控當作重大政治問題,但市場追漲的恐慌情緒還在繼續蔓延,地方政府以及各種利益集團仍然拚命抵御對抗中央的調控政策,特別是今年國內經濟增長乏力消費放緩進出口貿易形勢嚴峻,地方政府希望把賭注押在樓市的繁榮之上,因而使樓市調控變得異常復雜和艱難。
當前房價之所以再次出現上漲,很大程度上也是去年以來地方政府各出新招拆解了中央的樓市調控政策,使中央政府關于樓市調控的目標屢屢落空,問責制更是無法落實,而地方政府出現變相放松限購或者炒作土地,中央政府又沒有采取果斷措施,追究相關黨政官員的責任。因而地方政府越來越無視中央的調控政策,更不會考慮民眾對房價的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