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問題已成中國經濟攔路虎
新京報
中國就業問題逐漸浮出水面,并成為經濟轉型進程中一把高懸著的利劍。雖然中國現有的失業統計體系不夠全面、科學,難以捕捉真實的失業規模和失業程度,但一些其他數據可以側面表明就業形勢的嚴峻程度。
中小企業和出口導向型企業是吸納就業人口的主力軍。主要體現中小(微)企業就業狀況的pmi就業指數,2012年上半年該指數始終處于50%以下,7月份該指標進一步下降至47.7%,創了2009年3月份以來的新低。隨著中國的就業壓力正在增加,以前在春節前才出現的民工返鄉,此時在多地提前出現。
當前失業問題的嚴峻性不僅僅在于規模上,作為第一次由全球化引發的失業危機,它將表現出與以往不同的特點。
一方面,失業焦點由體制內部門轉向體制外部門甚至非正規部門,使失業的沖擊范圍更廣、底層群集性更強、民生危害更大。從行業角度來看,房地產業(如杭州金星)、物流業(如星辰急便)、電子行業(如愿景光電)、造船業(如藍天造船集團)、玩具制造業(如東莞冠越)、小型理財公司、私人會所等服務行業均涌現中小型民營企業倒閉現象。此外,個別行業龍頭企業也頻傳裁員等新聞。
屋漏偏逢連夜雨。2012年7月18日,國際知名運動品牌阿迪達斯表示,會在今年10月關閉位于蘇州的中國惟一直屬工廠。其實本年內類似這樣的外資撤離制造業的事件此起彼伏,涉及行業從日常生活消費品企業、家電企業、水泥企業,到汽車制造業企業等等五花八門,外資撤離不僅僅留下了產業真空,更留下大量“被剩余”的勞動力。
另一方面,發展趨勢是從數量性失業向質量性、結構性失業轉變,這種轉變的趨勢和方向與人口轉變和技術進步及產業結構升級的趨勢和方向是一致的。當傳統行業和新興行業在中國經濟增速整體下滑的背景下發生沖撞的時候,中國將經歷著由絕對數量過剩供給的失業向勞動力相對受教質量不足、各項技能短缺的失業和所處結構配置失調性的失業轉變。
在中國勞動力供需“錯位”的關鍵時刻,我們同時看到了中國人力成本的顯著提升。根據美國勞動統計局的最新統計數據,以美元計的中國工資預計將每年增長15%-20%,超過了中國的生產率增速。
正因為如此,就業治理方面,長期使用過的行政控制手段將很難奏效,需要探索出一種新的市場化應對模式。如通過財稅和信貸手段支持部分產業關聯度強、勞動吸納力強的行業(如保障房、核電、鐵路等基建項目建設);積極引導東西部經濟增長格局的轉換,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吸引制造業逐漸內遷;強化勞動力市場的信息披露,一方面要盡快建立和國際接軌的失業統計調查體系和制度,為各項民生政策的出臺打下真實的統計基礎,另一方面,中國勞動力流動性大,如果能規范勞動力中介,便可以降低勞動力市場的成本,減少摩擦性失業。最后,中國的失業補貼政策的最大缺陷是缺乏對失業者積極求職的經濟激勵。中國的失業補貼政策的主要功能停留在生活保障上,很多地方還在促進失業人員再就業方面發揮的作用還遠遠不夠,亟待加強。
為何大批民工露宿義烏街頭?
李俊博客
據網易財經報道,“2012年7月25日凌晨,浙江省義烏市香山路兩旁人行道上及勞動力市場前的空曠地和附近江濱綠廊草地上,睡著前來求職的大批男女民工。近段時間,全國各地有不少民工來浙江義烏尋找工作,這些外地民工中不少年齡偏大,又無一技之長,往往沒找到工作就把所帶的錢花光,無奈只好露宿街頭。”
經濟環境的惡化,制造業企業倒閉的越來越多了。沿海地區掀起農民工“返鄉潮”,這也是他們無奈的選擇。沒工作了,房租要交,生活費用要支付,所以只能做出返鄉的決定。盡管如此,可是仍然有很多人抱著希望到沿海地區找工作。這些人并不知道很多制造業企業大量倒閉,大量工作崗位正在喪失,所以就盲目的到來。
這些人來到這里,找不到工作,所帶的錢很快就花光了。沒錢了,只能無奈露宿街頭。如果是個別民工露宿街頭,那么把原因歸結到個人身上,可是這次卻是大批民工。當然,也有可能說只是發生義烏市而已。或許,我們現在看到的報道只是義烏市,但是并非代表別的地方就沒有。
除了金融危機的時候,中國基本上都是處于民工荒。可是這種局面卻很快發生改變了,從而變成民工就業難。從2011年下半年起,建筑工的崗位就開始減少,直到2012年更是大幅度減少。很多人找不到工作了,只好返鄉了。同時,面對老板的跑路,員工的工資拿不到。
珠三角電子業老板頻跑路,這給經濟帶來一片陰影。據《南方都市報》報道,“昔日珠三角的it制造業在全球的it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今,珠三角的電子業正遭受著比2008年金融危機更嚴重的沖擊。去年以來,深圳電子業幾家資產過億的知名企業博倫特、鈞多立等相繼倒閉跑路,今年這股跑路潮在珠三角電子業中繼續。”
制造業倒閉就好比瘟疫那樣,一家接著一家倒下去。除了勞動成本因素之外,更主要就是稅負越來越重,沒有幾個企業能夠支撐得住了。面對國際市場,歐債危機仍在繼續;面對國內環境,只有萬稅兩個字。中山大學國際商學院副教授黃新飛認為,“在中國生產稅與流轉稅征得比較重,導致企業利潤空間被壓低,而國有企業太過于強勢,占據著大部分資源,也是其中原因之一。總的來說政府應該致力于減輕稅負,改善市場環境、消費環境。”
據中國廣播網報道,“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5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擴大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范圍。會議決定:自2012年8月1日起至年底,將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范圍,由上海市分批擴大至北京、天津、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廣東和廈門、深圳10個省(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明年繼續擴大試點地區,并選擇部分行業在全國范圍試點。”
這個增值稅改革,對于很多中小企業,尤其微型企業來說,就是加重負擔。很多中小企業在購買原料時,往往開不到增值發票,所以無法抵扣部分稅收。普遍來說,這個改革導致多數企業負擔加重。同時,也導致地方政府稅收減少。如果營業稅的話,全部歸于地方,但是增值稅留給地方只有四分之一。
如果這個時候不進行給民企減稅,打破國企壟斷,那么將有更多人露宿街頭。因此,減稅、壓縮政府規模,國企私有化才是正道。所謂的國企,更多時候就是官企。解決老百姓就業,還是要依靠民企。
2012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