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與應用高峰論壇舉行
ai“超級大腦”構筑新世界
13日,在“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與應用高峰論壇”上,專家、大咖們借腦科學、智能機器人、無人駕駛等ai技術,構筑出一個引人入勝的人工智能新世界。
應用:“核病區”迎來機器人護士,不畏輻射照料升級
今年,上海鈦米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機器人醫護助理在上海部分醫院“上崗”了。因為“新職員”的加入,核病區隔離病房的服務質量大大提升。
過去10年,甲狀腺疾病的發病率增長10倍以上。治療這類疾病需要服用放射性藥物,病人身體因此成了小小的放射體,需要住進鉛玻璃房間隔離治療。這些病人的照顧成了大問題,即便穿著隔離衣,也很少有人愿意頻繁進出病房,若無特殊情況,護士一般兩天進去一次。目前全國醫學院該學科每年僅能補充100名左右人才。
鈦米機器人副總經理李晗介紹,他們開發的核醫學科病房服務機器人可以代替人類護士,每天在隔離病區測量病人體征。
升級:無人汽車安上ai芯片,反應速度提升10倍
據權威統計,每一分鐘,全球會發生2.5起交通事故,而交通事故的發生80%以上在于人的誤操作。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在這個領域大顯身手?近幾年,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進步,無人駕駛也從概念逐漸成為現實。
在ai界大咖、飛步科技有限公司ceo何曉飛眼中,無人駕駛技術應用的核心是對算法的優化以及汽車ai芯片的開發。
復雜多變的現實場景給無人駕駛的普及帶來挑戰。比如,隧道場景中gps信號弱,進出隧道時gps定位突變等。這些問題的解決就需要對原有算法進行優化。此外,使用汽車ai芯片可以大大縮短駕駛反應時間。何曉飛說,普通人駕駛的反應速度是0.7秒,當前無人駕駛的反應時間大概為0.3—0.5秒,汽車專用ai芯片的反應時間可以達到0.05秒,比基于通用芯片的無人駕駛技術縮短90%。
談到人工智能在南京的發展,何曉飛認為南京有巨大優勢,尤其在人才儲備方面。目前,人工智能技術本身還不夠成熟,還需要一些前沿技術的積累,所以,怎么把優質的高校資源與人工智能發展需求相結合,成了南京未來發展的關鍵。
展望:全球競相開啟“腦計劃”,中國展開“一體兩翼”布局
未來,人工智能還能做什么,中國該如何發力?這是本次大會的討論熱點。
歐洲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能研究員、首席科學家徐雷特意展示了美國波士頓動力公司的人形機器人atlas的一段視頻。
兩年多前,atlas還是個拖著電線、步履蹣跚的“鋼鐵老人”;一年多前它不僅能走穩,還可以在倉庫里像人一樣蹲下、站起搬運箱子;最近,它已具備“跑酷”運動技能,可以靈活地在箱子間凌空三連跳,玩后空翻,被網友稱為“最穩老鐵”。
徐雷說,之所以展示這段視頻,是因為中國在這方面要繼續加強,“耳聰目明”是人工智能的基礎。他特別提醒,此次人工智能革命可能不只在制造業、服務業,政府、銀行業受到的影響最大。
中科院院士戴瓊海說,人工智能與腦科學是兩條平行線。人類大腦重約1.4公斤,大腦皮層由上百億個神經元組成,人類的大腦一點都不比無窮的宇宙簡單,人類的大腦神經科學是“人類科學最后的前沿”,將對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有極大的推動作用。當前,美國、歐盟、日本、澳大利亞等都已開啟腦計劃。中國構建了“一體兩翼”腦計劃,以腦認知功能的解析和技術平臺為一體,認知障礙相關重大腦疾病診治和類腦計算與腦機智能技術為兩翼。
來源:南報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