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技術的提升和飛躍離不開科學技術的創新和引領,人工智能技術的創新應用使精準外科范式的發展進入新時代。”董家鴻院士稱。
10月12-14日,2018中國國際肝膽外科論壇暨首屆華人器官移植大會在京召開。論壇匯聚中國海峽兩岸,以及法國、日本、美國的30余名肝膽外科頂級專家,以“肝膽胰疾病的精準外科治療”與“器官移植”為主題,開展學術交流和前沿探討。
論壇吸引全國各省、市1000余位肝膽外科領域醫師、研究者。圍繞大會主題,演講嘉賓展開多元化、多維度的探討,內容包括精準外科手術、微創治療手術、肝臟移植、肝膽胰mdt治療模式、智慧醫療、新型影像診斷技術、數字化外科技術、混合現實技術、專科護理進展等。大會還邀請海內外專家進行手術演示和技藝切磋,通過手術視頻大賽等,挖掘臨床精英和青年才俊。
中國精準外科理論獲國際贊譽
經長期肝膽外科臨床工作,結合數千例肝膽胰復雜疑難病歷診治經驗,董家鴻院士團隊于2006年在國際上首次提出“精準外科”新理念,并整合現代科學技術與傳統外科精髓,創立精準肝膽外科范式,確立病灶清除、臟器保護、損傷控制三要素并重的系統化干預策略,構建以可視化、可量化和可控化為特征的關鍵外科技術系列,破解了肝膽外科手術中定位、定量、定構和精控的難題,提升了肝臟腫瘤、膽道腫瘤、肝膽管結石癥、肝內膽管擴張癥、終末期肝膽病等復雜肝膽病的外科治療效果。
10余年來,董家鴻多次受邀在國際重要學術大會上做專題演講和手術演示,協同推介精準外科理念、精準肝膽外科范式和技術體系。現代肝臟外科之父、歐洲外科學會創會主席henri bismuth教授評價該體系:“我們在做精準手術,但董家鴻教授是在國際上提出精準外科——這一劃時代理念的第一人。”美國移植學會(ats)主席、紐約長老會醫院肝病和器官移植中心主任jean.emond教授曾評價道:“過去世界各地都是來美國學習肝膽外科技術,現在中國的肝膽外科技術已經超越我們,應該向中國同行學習了。”他決定派送肝膽外科和肝病內科兩名attending醫師到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進修。
哈佛大學keith. lillemoe教授對中國肝膽外科技術給予高度贊賞,認為“在體外肝切除等復雜肝膽外科技術上,清華長庚肝膽胰中心的技術經驗,毫無爭議地處于全球領先地位。”
精準外科發展駛上“快車道”
近年來,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拓展應用已成為熱潮。在中國國際肝膽外科論壇13日的大會上,中國醫師協會智慧醫療專業委員會、中國醫學影像技術研究會、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院、edda科技聯合啟動“智能化精準肝膽胰外科技術探索——北極星項目”。
董家鴻院士在會上著重提到時下大熱的人工智能。他認為,臨床技術的提升離不開科學技術的創新和引領,人工智能的創新應用使精準外科范式的發展進入新時代。
據了解,該項目將人工智能成果與方法融匯于精準肝膽外科領域,將通過多學科mdt論證,綜合比對海量術前規劃和術后實際反饋數據,實現病情評估、外科決策、方案規劃和手術導航的智能化,進一步提高外科實踐的確定性、預見性和可控性,從而顯著提升復雜肝膽胰疾病的外科治療效果,提供多層次健康醫療服務,改善醫療服務效能,并輻射和賦能基層醫院,這將使得醫學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手段在精準外科上的整合應用邁入新階段。
包蟲病攻堅計劃啟動
兩年一屆的中國國際肝膽外科論壇于2018年舉辦,旨在推出三項舉措,助力健康中國戰略的落地實施。
消除包蟲病成為醫療幫扶的抓手。
包蟲病是高發于我國牧區的寄生蟲疾病,尤其是青海省,成為廣大牧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重要原因。在清華大學和青海省衛計委的共同支持下,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與青海大學附屬醫院聯合發布“包蟲病醫療攻堅計劃”,內容包括全省包蟲病患整體流行病學調查、疾病救治和長期隨訪等,雙方致力于研究“源頭控制—科普宣傳—基礎研究—藥物開發—臨床診療”的綜合防控策略及舉措,以達到阻斷傳染源、降低新發感染者、治療現有患者、全民共同防御、最終實現消滅包蟲病的長遠目標。
董家鴻院士團隊在精準肝膽外科范式下,挑戰這一國際技術難題,整合運用膽道、肝臟、血管、移植等技術,于2016年完成世界首例的自體肝切除、余肝移植術式,為終末期肝包蟲病患者開辟一條既高效又經濟的新途徑。本次啟動包蟲病攻堅計劃,將整合國家政府、慈善機構、社會資本多方的力量,攻堅這一致貧傳染病。
此外,深入推動醫療資源均衡化,形成全國專科醫聯體發展布局,大會設立“emdt”專題分會場,通過肝膽云醫院聯盟,借助互聯網技術,實現北京與14家省市級醫院的同步連線,將多學科聯合會診與遠程醫療模式相結合,形成具有升級意義的遠程醫療聯合診療計劃(emdt)。通過該計劃,讓優質醫療資源和高水平醫療服務惠及廣大海內外病患,同時為醫療同儕間搭建學術交流和臨床培訓的網上平臺。
圍繞國家打造“健康社區”的觀念,董家鴻院士還在本次大會上首次提出“打造智慧型健康社區”計劃,圍繞疾病預防、健康管理、分級診療、慢病照護、醫養結合等方向,結合區域衛生規劃,進行社區規劃。
如以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為龍頭,在京北地區縱向整合康復醫院、護理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群,構建涵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集“預防-治療-康復-慢病照護”為一體的區域整合式分級診療體系。并輔以“互聯網+醫療”和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區域醫聯體和專科醫聯體,使健康醫療服務的模式得到重塑、流程得以優化、效能得到提升,形成智慧型健康醫療社區,服務于國家的“大衛生、大健康”戰略。
國際化是國內臨床醫學的前進方向
中國國際肝膽外科論壇,由黃志強院士和董家鴻院士于2002年發起,致力于國際醫學交流與合作,已累計有2萬名醫師和研究人員參會,200余名國際著名專家參會,成為肝膽胰領域國際交流的高端平臺、受到海內外同行的贊譽。
會議期間,中日醫學交流戰略協議如期簽署。日本國立國際醫療中心理事長norihiro.kokudo教授與董家鴻院士共同宣布,雙方將在共同培養進修醫師和國際間會轉診等領域進行實質性合作,推動中日醫學交流再上新臺階。
董家鴻院士指出,創新、整合、特色和國際化發展,是我國臨床醫學學科向著世界一流水平發展的重要戰略。清華臨床醫學亦可通過深層次國際合作交流,提升臨床醫學院的核心競爭力與全球影響力,使得全球化發展戰略融入臨床醫學院發展,進一步實現學科水平、醫院管理、人才隊伍、醫療服務和品質的國際化。
本屆大會由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肝膽胰專業委員會、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院、《中華消化外科雜志》編委會主辦,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肝膽胰中心和器官移植中心、陸軍軍醫大學大醫學第一附屬院全軍肝膽外科研究所、《中華消化外科雜志》編輯部承辦。
來源:健康界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