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改革開放40年、建縣70年以來,肥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城市建設快速推進,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近日,鳳凰網安徽探訪了肥西農業、教育、醫療、電力、警務、環
編者按:
改革開放40年、建縣70年以來,肥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城市建設快速推進,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近日,鳳凰網安徽探訪了肥西農業、教育、醫療、電力、警務、環衛、建筑等多個行業從業者,聆聽這座城市在改革發展進程中日新月異的變化。
建筑行業親歷者——羅照明
城市的生活是什么樣的呢?有高樓林立,有光鮮亮麗。而這些高樓大廈和燈火輝煌的背后,是建筑工人的辛苦付出。
近日,鳳凰網安徽來到了燈塔安置點二期的建筑工地,看到工人忙活著自己手里的工作,聽到遠處帶有節奏感的鋼筋的敲打聲,眼前是一棟正在建造的30層大樓。
已建30層的安置房
戴上安全帽,鳳凰網安徽隨著建筑工人羅照明一起走進了工地的電梯,眼前的景色隨著電梯緩緩上升。若不是大樓尚未完成,差點忘了,這已有30層近100米高的大樓,是他們一層一層壘上去的。
從人工作業到基本機械化
參加過燈塔家園、銘傳鄉棚戶改造等重點民生工程建設的羅照明,已經從事建筑行業14年,經歷了建筑行業從人工到基本機械化的過程。
說起建筑行業發生的變化,羅照明侃侃而談。他表示,從前都是用純人力的小推車、平板車運材料,樓層稍微高一點就要搭建跳板,再把所需材料慢慢往上提,很費力,那個時候建筑面積達六七千平方米就已經算是大的工程。
現在有了施工升降機,只需工人把材料運送到升降梯里面,就能運到任何一個樓層;而且現在用的平板車都已經是電動的。“這都是科技進步帶來的。”羅照明笑著對鳳凰網安徽表示,并補充道:“現在的工程規模經常在幾十萬平方米,完工的速度也比較快,最主要的就是眾多便捷的機械設備的使用,不僅省工省力,還提高了工作效率。”
采用先進機械設備減輕工人工作負擔的同時,政府對建筑工人的關懷也有所增加,最顯著的是工資的提高。“以前四五十塊錢一天,現在一天能拿到兩三百。”羅照明想起自己剛做建筑工人時的工資,不勝唏噓,還當場算了一筆賬,“以前一個月不休息,撐死了能拿到1塊錢,現在輕輕松松就有7000塊錢左右的收入。”
建筑工人正在樓頂作業
最重要的一點應該是對工人保護力度的加大與安全意識的增強。羅照明表示,從前施工工藝滯后,大部分工作都需要工人親自完成,難免會出現磕磕碰碰的問題。現在每個工人進入施工現場之前,都要經過三級安全教育,明確安全常識,工作流程等,之后才被允許進入施工現場工作。
施工現場有一電子屏幕,上面顯示有當前空氣質量、氣溫、風力大小等,羅照明向鳳凰網安徽解釋到,此設備名為實時檢測數據顯示平臺,當空氣質量低于設定值,整套設備會噴灑水霧,直到空氣質量達標后會自動停止;風力的大小決定能否使用塔吊,以減少危險事故的發生。
此外,肥西縣政府相關部門要求施工單位給工人上保險,并發放高溫補貼,防中暑的藥品等。
面對肥西建縣70周年、改革開放40周年,羅照明表示,“作為一個建筑工人,見證了肥西從比較落后的城區面貌到現在的高樓林立,這里面也有我出的一份力量,我感到非常高興!”
從荒蕪的平地到30層高樓
從與羅照明的對話中,鳳凰網安徽了解到,在建設之前,這里是零散的幾個小村莊,周圍一片荒涼,如今是肥西縣政府投入資金,建成規模性小區,每棟樓在二三十層左右,建好后原來的村民可以直接入住。“政府對工程質量要求的很嚴。”羅照明表示,這也說明肥西縣政府對百姓的負責,對民生工程的重視。
據鳳凰網安徽了解,肥西縣重點工程局一直高度重視民生工程的建設,將其真正放在心上,并通過多種舉措保證工程的進度、質量和安全。截至2018年9月7日,肥西縣重點工程局在建的安置點項目31個,總計合同價約106.87億元。2018年上半年,竣工安置點項目10個,可提供住宅12253套,回遷人口約3.9萬人。安置房的大量推出,將讓肥西縣的眾多中低收入者以較低的成本便可“居者有其屋”,讓他們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提高生活水平。
來源:鳳凰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