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三秋看變化】新機械新技術助力“三秋”生產
西部網訊(陜西廣播電視臺《陜西新聞聯播》記者 王蓉 吳煒 惠斌 姬曉明 王楠 王剛 曹亮 楊剛)在今年的“三秋”生產中,陜西省各地推廣使用新型農業機械,使秋收工作變得省時又省力。
興平
在今年的“三秋”工作中,興平市引進和推廣了一批新型農用機械,讓秋收秋播的繁瑣工序變得省時又省力。在莊頭鎮南于村的玉米農田里,一臺從德國進口的克拉斯青飼料機,正在粉碎玉米棒和玉米秸稈,這些碎屑隨后將被壓縮打捆成青飼料出售給養殖場。
農民任戰強:“現在種莊稼真是省心,從種到收基本是全程機械化。”
興平市農機推廣站技術員邱朝敏:“這臺機器的特點就是收獲作業質量高,效率高。今年‘三秋’興平市共投入各類機械9000多臺。”
為助力豐產豐收,興平市農業部門組織農機技術服務隊走進田間地頭推廣秸稈還田、糧食烘干、機械化植保等先進實用技術,提高玉米收獲及小麥、油菜播種質量。截至目前,興平市已收獲玉米13萬畝,秸稈還田率達到93%。
榆林綏德
在榆林綏德“綠源紅薯種植專業合作社”實驗田里,200畝的沙地紅薯正在收獲。因為采用了高剪脫毒薯苗和平栽法等技術,今年的產量明顯得到提高。
綠源紅薯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治國:“每畝的產量在原先傳統的2000斤到3000斤,今年產量能達到0斤以上。所以在紅薯產業上,我們還要引進新的品種,要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改進。”
今年,綏德縣在無定河、大理河沿岸部分鄉鎮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栽種沙地紅薯4000多畝,在市場上每公斤銷售價最高可達10元,預計高剪脫毒紅薯收入可達多萬元。
陜西省甘薯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朱渭兵:“一個是機械化的應用,一個是水肥一體化的應用,還有現在大家看到的夾鉗的簡易機械化栽法。這樣就把紅薯產業里面最嚴重的勞動力不足和勞動強度偏大的弊端給克服了,這樣把紅薯產業真正做成富民的一個支柱產業。”
來源:新浪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