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型向家庭化定制化發展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曾詩陽
更多報道
請掃二維碼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加速迭代演進,人與機器的互動愈發頻繁,服務型機器人應用場景和服務模式不斷拓展,市場規模急劇擴張。據統計,2013年以來,全球服務型機器人市場規模年均增速達23.5%,預計2018年市場規模將達到92.5億美元,2020年將增長至156.9億美元。在2018世界機器人大會上,來自世界各地的企業家與專家學者圍繞服務型機器人行業熱點暢所欲言。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機器人在提升視覺、聽覺等感知智能的基礎上尋求認知智能的進步。”上海發那科機器人有限公司總經理錢暉說。以北京康力優藍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網紅”機器人優友為例,優友配置的情緒情感系統使其能應對多種情感交互狀態,根據對話者的語音語調等做出不同反饋,同時配有行為決策系統可實現語音語義交互、邏輯運算、認知推理等功能,在交通、文化、醫療等領域“大顯身手”。
傳感技術、仿生與生物模型技術等前沿科技的不斷進步推動了新型材料在機器人領域的使用,服務型機器人的協作性、智能性和環境適應性進一步增強,產品類型更加豐富。從掃地機器人到陪護機器人,從鋼琴機器人到手術機器人,服務型機器人的應用領域不斷拓展。
今年5月,人工智能和人形機器人公司深圳市優必選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8.2億美元的c輪融資,融資后估值50億美元;同月,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登陸上交所,募集資金總額8.03億元,反映出服務型機器人產業在資本市場的“高人氣”。清華大學發布的《中國人工智能發展報告2018》顯示,我國目前擁有人工智能企業1011家,人工智能投融資總額達到277.1億美元。在服務型機器人向各領域滲透的過程中,資本作為產業發展助推器發揮了重要作用。大型機器人公司憑借資本開展投資并購,促進服務型機器人產業鏈布局不斷完善;而資本的涌入為初創型企業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一些優秀公司迅速崛起,細分市場“小巨人”企業出現。“2017年,北京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機器人產業產值增速超過50%,機器人企業已由3年前的35家增加到現在的153家。”北京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工委委員張繼紅介紹,“我們的目標是,到2020年,機器人和智能制造產業的產值達到700億元。”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對服務型機器人的政策扶持和引領力度。如北京發布了《關于促進北京市智能機器人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工作的意見》《關于促進智能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等,為服務型機器人產業健康、快速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引導。
在技術、資本、政策的共同驅動下,我國服務型機器人產業發展勢頭迅猛,前景廣闊。中國電子學會日前發布的《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服務型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達18.4億美元。
與此同時,市場對服務型機器人提出了功能多樣、服務體貼、技術專業、應用廣泛等要求,家庭化、定制化成為服務型機器人兩大發展趨勢。
美國irobot公司全球技術副總裁克里斯·瓊斯(chris jones)認為,智慧家庭產品應該簡單實用,同時具有較高的自動化程度,給消費者帶來安全舒適、高效便捷的消費體驗。“當下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對于智慧家庭產品的需求是,只用動動手指,剩下的就都交給機器人來完成。”在克里斯·瓊斯看來,服務型機器人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其進入千家萬戶是大勢所趨。
獵豹移動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傅盛認為,機器人進入生活領域給整個產業帶來了非常好的機遇。服務型機器人作為貼近用戶終端的智能產品,直面消費者個性化的產品需求,“定制”成為服務型機器人的重要發展方向。
來源:新浪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