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16日發布中國經濟&ldquo半年報&rdquo: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26904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4%。&ldquo緩中趨穩&rdquo,國家統計局如此形容上半年的經濟&ldquo答卷&rdquo。一個&ldquo穩&rdquo字表明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趨勢,顯示出中國經濟的韌性。
今年上半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中國經濟承受著較大的下行壓力。在一季度經濟增速創下6個季度新低之后,關于中國經濟增長會否&ldquo失速&rdquo的問題成為國內外關注的一大熱點。國家統計局16日發布的中國經濟&ldquo半年報&rdquo有助于回答上述問題。
國家統計局16日發布的數據顯示,經初步核算,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26904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4%。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7.4%,二季度增長7.5%。城鎮新增就業人員超過700萬人,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數量同比增長1.8%,增加307萬人。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3%,1-6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基本上是在1.8%和2.5%之間相對平穩運行。上半年農業生產形勢也呈現穩固的特點,夏糧連續11年豐收,增長3.6%。居民收入無論是城鎮還是農村都繼續保持較快增長。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8.3%。
這些經濟數據,基本符合市場&ldquo企穩&rdquo預期,表明在穩增長政策逐步發力的作用下,經濟運行初顯企穩跡象。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當日一口氣用了三個&ldquo穩&rdquo字概括: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有升。
盛來運認為,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主要表現在&ldquo五穩&rdquo上,就是增長趨穩、就業總體穩定、物價基本平穩、農業穩固、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在增長速度徘徊在預期目標附近的同時,上半年中國經濟也有&ldquo新進展&rdquo。盛來運當天還表示,產業結構、需求結構、地區結構、居民收入分配結構、節能減排等五個方面結構調整都穩中有&ldquo進&rdquo。轉型升級也穩中有升。新產業、新業態、新產品在分化中孕育,在分化中成長,&ldquo勢頭非常好&rdquo。
經濟增速穩定在合理區間,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斷取得新進展,已成為中國經濟新常態的重要特征。今年5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則認為,7.4%的經濟增速還是很高的,并且是在重視可持續發展的條件下實現的,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動力的準確體現,也是中國預期管理能力以及整體經濟治理能力提升的表現,為全面深化改革贏得了時間和空間。
除了gdp增速出現反彈、多項經濟指標增速回升,此次&ldquo半年報&rdquo的一大亮點就是中國經濟韌性得以體現。
早在今年年初,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就曾指出中國經濟是有韌性的。在不久前一次座談會上,李克強總理再度強調,上半年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深化改革、調整結構、改善民生都有新的進展,顯示了中國經濟的巨大韌性。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經濟所謂的韌性體現在緩沖空間和回旋余地。城鎮新增就業人口、居民消費價格、城鎮和農村居民收入增速等均運行在合理區間,體現出中國經濟韌性的這一特點。
三駕馬車&ldquo兩升一穩&rdquo&ldquo結構調整&rdquo呈現亮色
除了經濟增速保持平穩態勢,&ldquo結構調整&rdquo成為上半年經濟運行的一抹亮色。結構調整至少有三個考察維度。從經濟結構看,消費成為拉動經濟的關鍵力量。從產業結構看,第三產業比重持續提升。從投資結構看,第三產業投資增長工作報告高于第二產業。
整體來看,上半年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ldquo兩升一穩&rdquo。統計局數據顯示,6月份我國出口增長由7%上升至7.2%,1-6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從前五月的17.2%觸底反彈至17.3%,而1-6月消費增速則平穩于12.1%。
關于三大需求對gdp增長的貢獻率,上半年最終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是54.4%,拉動gdp增長4個百分點,資本形成總額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是48.5%,拉動gdp增長3.6個百分點。貨物及服務凈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是負的2.9%,負拉動gdp增長0.2個百分點。
中國經濟的韌性體現在內需拉動經濟的潛力上。在外部環境持續錯綜疲弱的情況下,由消費和投資構成的內需繼續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動力,上半年對gdp增幅的貢獻高達102.9%。
潘建成分析說,雖然在產能過剩的重壓下,中國的投資尤其是制造業投資在往下走,但中國投資還有很多薄弱環節可以提高,如城市地鐵、水利工程和養老產業等。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6月份可以說是&ldquo穩增長&rdquo效應繼續更為明顯表現出來的月份,無論是三駕馬車走穩,還是pmi逆季節性反彈、信貸投放節奏加快,都將緩解市場對經濟增長的悲觀預期。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預期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有了穩定的預期,企業就有信心去投資和擴大生產,銀行就有信心去放貸,居民就有信心去消費。
消費方面,雖然從目前情況看,八項規定等政策帶來的政府消費泡沫擠出拉低了消費數據,但這是消費向正常回歸。中國消費真正的潛力在民間,在于從衣食向住行的消費升級過程中。
&ldquo挖掘消費潛力是穩增長的另一抓手。&rdquo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說,傳統消費形勢并不樂觀,要側重從滿足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以及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出發,培育新的消費熱點。
中國經濟的韌性還體現在結構調整中。盛來運表示,上半年東、中、西部地區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而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比重的提升,將有助于進一步挖掘中國民間的消費潛力。
雖然經濟在政策托底下有好轉跡象,但考慮到目前國內外需求增長仍面臨較多不確定性,經濟下行壓力仍然存在。但令人欣喜的是,中國經濟正在實現增長動力再平衡。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專家常欣表示,外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出現遞減,而消費也沒有非常明顯的起色。因此,短期內可能不得不繼續依靠投資這架&ldquo馬車&rdquo。 常欣認為,如果不得不依靠投資,就應考慮投資結構的重構,尋求更加平衡的增長動力結構。
工信部產業政策司司長馮飛認為,應繼續通過政策利好彌補市場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拉動有效投資從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轉變,更好帶動民間資本;另一方面,宏觀政策要進一步為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創造空間。
中國經濟韌性還體現在就業對經濟增速需求剛性的降低。在一些學者看來,中國政府過去一直強調要守住某個增速,其關鍵在于每一個百分點的gdp增長都對應著一定的新增就業。
過去一段時間,雖然中國經濟增速呈現出窄幅波動的態勢,但就業始終穩定。盛來運16日透露,上半年中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超過700萬人,外出務工的農民工數量增長1.8%,增加307萬人,就業總體穩定。
經濟增速回落而就業穩定的&ldquo秘訣&rdquo在于服務業在中國經濟中占比的提升。從產業結構看,第三產業比重持續提升。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6.6%,比上年同期提高1.3個百分點,高于第二產業0.6個百分點。從投資結構看,第三產業投資增長19.5%,比第二產業高出5.2個百分點。
&ldquo服務業增速超過工業,這是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重大變化,也是經濟緩中趨穩下一道亮麗的風景線。&rdquo盛來運表示,服務業增加值近兩年增長速度加快,&ldquo這就意味著中國經濟正在由原來的工業主導型經濟向服務業主導型經濟轉變,這種趨勢將對中國經濟增長、就業以及各個方面帶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rdquo
盛來運還談到,結合國外的實踐,我們發現服務業主導型經濟可能會促使經濟增速放緩。因為服務業的產業鏈條相對短,投資的強度不如工業,勞動生產率短期來講也不如工業,服務業的增長短期之內不一定能彌補工業增速下行帶來的影響,這也可能使增長速度趨于下滑放緩。但是,服務業主導型經濟的增長波動相對較小,這種轉變有利于提升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對就業的吸納能力比較強,有利于促進居民收入增長。&ldquo回顧過去兩年,中國經濟運行的一些特點,比如增速放緩,穩定性增加,投資也處于增速換擋,消費保持穩定,就業形勢在經濟增速趨緩的同時穩中向好,這些特點我們認為與中國服務業的加快發展、結構上的巨大變化是有緊密關系的。應該重視這種趨勢性的變化,順應規律、順應經濟發展的大勢,因勢利導,加快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的發展,推動整個服務業的發展以帶動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rdquo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牛犁對記者解釋說,雖然服務業單位勞動力創造的gdp遠沒有工業那么高,但服務業增長對就業的拉動是制造業的1.3倍。他表示,服務業超越制造業態勢的&ldquo鞏固&rdquo是經濟增速下行影響未向就業傳導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期疊加、經濟轉型,壓力動力并存
經濟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ldquo三期疊加&rdquo給中國經濟帶來的影響在上半年暴露無遺。矛盾困難之下,投資減速、工業減速、出口減速,導致gdp增速連續三年多放緩。上半年房地產市場放緩態勢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