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倒塌房屋中至少80%是土坯房,絕大多數的人也是死在這些土房子里。&rdquo地震后,魯甸縣龍頭山鎮鎮長陳國勇給出這樣的數據。
魯甸位于易發破壞性地震的小江斷裂帶上。6年前,云南省啟動農村地震安全工程,政府對民居防震建設的補助投入逐年加大,新京報記者調查的情況是,部分村民得到的5000至1萬元補助,對窮困的他們來說,杯水車薪。
去年,農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的開工率,魯甸縣只有59.08%,排名昭通市全部11個縣的倒數第二。
痙攣15秒鐘,大地像被巨大的機器碾過,228平方公里的龍頭山鎮黃煙騰起。
塵埃落定,另一個場景是,大片崩塌的土房、廢墟中兀立的磚墻和掩埋在土石下罹難者。
截至昨日,魯甸地震致617人死亡,其中龍頭山鎮約為526人,另有88人失蹤。
&ldquo絕大多數遇難者是被倒塌的房子壓死的。&rdquo魯甸縣民政局局長馬真賢告訴新京報記者。龍頭山鎮鎮長陳國勇則把數據細化為&ldquo倒塌房屋中至少80%是土坯房,絕大多數罹難者也是死在這些土房子里&rdquo。
&ldquo夷為平地&rdquo是當地官員在匯報房屋倒塌率時最常用的詞。
魯甸縣位于易發破壞性地震的小江斷裂帶上,近百年來,這條地震帶至少發生過15次6級以上的地震。10年前,18位院士提出啟動&ldquo地震安全農居工程&rdquo建議后,魯甸成為云南防震重點縣之一。
&ldquo十年來,防震工程在魯甸有成績,也有無奈。&rdquo談及震后傷亡,魯甸一位官員說。他坦言,若震區沒有那么多土房子,防震工程的推廣能再加大些力度,這次地震的傷亡一定會大幅減少。
震后一村難見一米建筑
茍偵鳳幾乎是半跪著拉住國家應急救援中國中鐵二局昆明隊隊長文舟,她是翻山來的。
8月5日早晨7點多,設在龍頭山鎮龍泉中學的地震抗震救災指揮部里,穿迷彩服、消防服的救援力量正在集合。
&ldquo求求你們去救救我兒子。&rdquo40歲出頭的茍偵鳳伸出手,鮮血淋漓,&ldquo我刨不出來啊。&rdquo
這名農婦說,她所在的八寶村蘿卜地社,3人已確認死亡,連同她兒子在內,9人還被埋在廢墟里。
成都軍區的官兵迅速出發,兩個多小時徒步翻山,登上千余米海拔的蘿卜地社時,官兵們驚呆了。
蘿卜地社原有27戶村民,100多間房屋,現在,這里幾乎看不見高過一米的建筑。
茍偵鳳家原本是個兩層樓房,建成已近20年,墻體是泥坯的,厚度約0.6米,現在墻體全塌了,土墻變成了一米見方的土塊,交錯堆疊。
救援現場難以立足,四五個官兵合力也抬不起這些土塊,只能用鐵鎬和工兵鍬敲碎,再清土。
兩個多小時后,茍偵鳳的兒子被從廢墟底部抬了出來,這個16歲的男孩趴在距門口一米多遠的地板上,他右手向前,左腿弓著,還保留著往前跑的姿勢。
同村的李樹臣、李樹清、李樹友、李樹國、李遠德、李友虎家也都各被土房埋了一人。地震的一剎那,土墻崩塌,厚墻瞬間將他們拍在房內。
新京報記者在蘿卜地社探訪發現,村里只有兩三棟磚房,李樹元家的磚房才建起兩年,地震時,磚墻裂出了10多厘米寬的縫隙,但家里人都奔出屋門得以逃生。
&ldquo土房子很難逃生。&rdquo申時賢,這名在龍頭山鎮當過多年農業所負責人的政府工作人員透露,鎮上的大多數村他都去過,大部分村子都是土坯房,土房倒塌,即使屋里的人沒被壓住,墻破損后,黃土會迅速堵死各個縫隙,&ldquo要么砸死,要么在被救出前就憋死了。&rdquo
龍泉村、甘家寨子、騾馬口村、甘菜園社,新京報記者趕到的多個村莊,到處是一家數口被埋入土房殞命的講述。
龍頭山鎮老街是絕對的重災區。這條街上,靠山的一溜兒是老房,路對面則是2011年新建的磚混結構樓房,震后老街兩側房屋呈現出的不同命運,詮釋了建造抗震房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老街上,納永貴家的房前是個斜坡,站在馬路上向坡下望,老房子這側,房屋十之八九已完全倒塌,而另一側,三年前建的磚混結構樓房則基本無恙,只有部分房子出現小裂紋。
&ldquo這條街,在新房子里的人一個沒死。&rdquo有棟新房子的村民沈友青說。
老房子這側,不同抗震標準的房子也呈現出了迥異的命運。
從納永貴家往坡下看,100米內共有9戶人家,7人因被埋廢墟死亡。
第一家是馬明遠家,馬家的磚瓦房建成已10多年,沒有抗震措施,地震時房屋倒塌,一名老人被壓在廢墟里,8個小時才被刨出,人還活著。
往下是納林和他哥哥家,這兩家都是20年前建的土房,震時應聲而垮,壓在房下的一位老者被救出。
再往下,張云二家的土房被震碎,一名60多歲的老人和一個3歲小女孩遇難。
沈友青在這也有一棟老房子,是十多年前建起的磚房,磚房后還有一棟土房,地震發生,磚房被震裂,土房垮塌,沈友青的老伴兒被山上垮下的土方連同倒塌的房屋壓死。
沈友青的哥哥沈友明家是兩棟磚房,靠山的一棟沒有抗震結構,臨街的一棟則是去年建的抗震房,新房無恙,沈友明的兒媳、孫子、兒媳的兩個妹妹被壓死在舊磚房中。
姚元理的老屋在納永貴家坡上,那是間建于上世紀60年代初的土房。2004年發生過一次地震,他家房子墻角被震出了裂縫,沒錢修房子,就弄些水泥抹一下,再開裂,再抹,直到這次地震,他的房子&ldquo碎成了沫沫&rdquo。
慶幸的是,他的兩個兒子家,因為房子才蓋了兩三年,兩棟房子成了老街上為數不多的&ldquo幸存者&rdquo。
房子的質量決定了老街居民的生死。僅以圍在姚家周圍的5戶人家計算,三棟磚瓦房,兩棟土坯房,因房齡均在20年以上,5棟房子全部垮塌,共7人遇難。
翠屏村的李林仙帶著孩子,和村民翻山越嶺來到龍頭山鎮上的災民安置點。
她家的土房被震碎了,頭兩年,李林仙就想建磚房,她和丈夫種了100多棵花椒樹,近年行市好,一家人的年毛收入大概1.5萬元。除了正常開支,年結余不足1萬元。龍頭山鎮鎮長陳國勇說,去年,鎮里人均年收入是4050元。
李林仙打聽了一下,一塊磚運到魯甸縣城的價格約3毛錢,運到龍頭山鎮大概4毛錢,要想運上僻遠的山村,價格接近6毛錢。
工價走高也讓村民難以承受,沈友青說,他10多年前建房時,一個工人每天十幾二十塊錢,現在要150到200元。
建4間平房,在龍頭山鎮大概要花10萬元,但在李林仙住的山上,起碼得十二三萬。&ldquo根本建不起。&rdquo
龍頭山鎮龍泉村甘菜園社54間房子塌了51間,目前村里已有十幾人死亡。
&ldquo誰不知道住在結實的房子里更安全?&rdquo蹲在自家的廢墟前,林國祥掰扯起一個農民的一生,&ldquo攢錢給兒子蓋房,兒子再攢錢給孫子蓋房&rdquo,在他看來,這里的農民重復著這樣的宿命,&ldquo一個農民一輩子就是一座房子&rdquo。
甘菜園社建于2000年前的房子超過40棟,絕大多數是土房。幸存的三棟房子均建于2012年之后。
在1997年前后一次地震中,林國祥的土房裂開了一道七八厘米寬、近一米長的口子。他跑到鎮上打聽是不是有相應的補貼,能湊點錢把房子修修。
當時鎮上的人給的答復是,&ldquo家家都這樣,政府哪里來的那么多錢。&rdquo
2008年汶川地震后,林國祥聽說國家出臺了政策,對地震帶上的危房實施遷出和改造,鎮上也有相應補貼規定。他又跑去打聽,得到的回復是政策還沒到他們村。
指望不上政策,房子還是要蓋。2012年6月,大兒子拿著在外打工攢下的幾萬塊錢回鄉蓋房。
被老屋墻上那道裂縫折磨了十幾年的林國祥當起了新房總監工,材料要用最好的,要加鋼筋,水泥標號要用最高的,不怕蓋得慢,一定要蓋結實。
他保留著當年的賬本,僅鋼筋一項就花了1.6萬元,因為預算有限,房子只蓋了一層,不到一百平,建造時水泥用了足足20噸。
唯一省下的錢是人工,林國祥就帶著兩個兒子自己蓋,家里女人們當小工,別人家蓋座房子兩三個月,林家的房子蓋了足足半年。
這座耗盡心血的房子也成了全村沒有倒下的3棟房子之一,甚至難見一條裂紋。
可林國祥一點兒也高興不起來,房子蓋好后,因為欠債,兒子、兒媳繼續南下打工。林國祥不肯住新房,一直空著。地震后,他在老屋的小孫女林睿遇難了,兒子林青文為了救林睿被砸成重傷,目前一個胳膊已經截肢,腰椎還需要一次手術。
六年前啟動民居地震安全工程
管化學看著自家的房子&ldquo倒成一攤爛泥&rdquo,有些恍惚。
坐在一堆瓦礫前,他回憶,十年前在魯甸連續發生三次地震,都是淺源地震,&ldquo震級不大,損失很大&rdquo。他沒想到十年后再遇劫難,這次遇難的人數是十年前一次地震的150多倍。
據記者調查,管化學曾說地震發生在2004年8月10日,距離這次地震差7天整十年。那次震級為5.6級,致4人死亡,594人受傷。
&ldquo除了傷亡人數,余下的情況和這次地震都很像。&rdquo一位參加當年地震報道的記者說,8·10地震震級雖小,但倒塌民房卻達到18556間,其中多數為土坯房。這一說法在時任云南省副省長孔垂柱的報告中得以體現。
查閱公開資料可獲悉,早在10年前,國務院就已經明確要求啟動農村村民地震安全工程。而云南省也意識到,根據國家地震局預測,云南將進入一個強震活躍期。
可現實是,全省農村民居建設質量普遍較差。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當地官員說,這十年來,為了加強抗震工作,云南省做了很多努力,政府印刷了《云南省農村民房建設抗震設防技術導則》,還在2008年全面啟動了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
針對資金不足的問題,省里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