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奔馳到奧迪、凱迪拉克,在愈演愈烈的&ldquo反壟斷&rdquo風暴中,似乎不會只有整車市場受到影響。
就在昨日國家發改委召開的&ldquo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rdquo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秘書長李樸民在回答記者提問時透露:&ldquo近日,我委完成了對日本12家企業實施汽車零部件和軸承價格壟斷案的調查工作,并將依法進行處罰。&rdquo發改委稱,此次反壟斷調查不局限于整車價格,更針對售后市場零部件供應渠道壟斷和車廠與4s店限價限區域銷售,欲消除&ldquo橫向限制、縱向限制以及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等涉嫌壟斷行為&rdquo。
作為中國最大的日本輪胎制造商,普利司通此次是否受到反壟斷調查引起了不少網友的關注。因為就在今年2月,普利司通與美國司法部達成協議,承認操縱汽車零部件銷售價格的行為違反了美國《反壟斷法》,同意支付4.25億美元的罰款,這是所有汽車零件商牽扯進反壟斷調查中力度最大的刑事罰款。
一位負責公關事務的人士,對普利司通是否被反壟斷調查等問題予以了回復。
這位負責人稱,普利司通并未收到相關調查的聯絡。而針對此次國家反壟斷調查,普利司通方面表示:&ldquo自從2008年以來一直實行合規教育強化、管理體制改革、制訂防止不正當行為的規章制度等各項措施。2008年以來未發生此類行為。&rdquo
這位負責人還表示:美國政府處罰普利司通的事件對普利司通在中國市場的銷售沒有影響。
此前,豐田(中國)、本田(中國)和日產(中國)在內的多個日系品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均表示,沒有接受過國家發改委調查,至于旗下零部件企業是否受調查則并不清楚。媒體分析,預計在中國有業務的主流日系零部件廠商都會受到影響。
在美國進行的反壟斷調查中,截至目前已有34名汽車零部件企業高管和27家零部件制造商已認罪壟斷,處罰金額超23億美元;同時有11家公司及19名管理人員被指控參與了價格操縱,其中14人被判處1到2年有期徒刑。據稱,在2001至2008年期間,普利司通在美國市場為多家日本車企供應減震橡膠零部件時,密謀對這些產品的價格進行了操縱,涉及的車企包括豐田、日產、富士重工、五十鈴及鈴木以及這些企業的子公司。
除普利司通外,另外幾家公司分別為松下、奧托立夫、東海理化、天合德國控股、日本精機、g.s.electech、古河電氣、矢崎集團、電裝集團、金剛石電機及藤倉公司;涉及的零部件產品包括加熱器控制面板、轉向信號燈開關、雨刮器、電鎖、儀表盤儀器、安全氣囊、方向盤及座椅安全帶。
據了解,汽車行業壟斷的形式不僅僅是在整車銷售上,廠商通過經銷商的最低售價、限制經銷商跨區域銷售、強制向4s店搭售滯銷車、向4s店供應新車時搭售原廠配件、要求4s店只能采購高價原廠零配件等,都會構成壟斷行為。而在這個過程中,零部件廠商扮演了非常關鍵的角色。
有媒體分析,中國汽車市場汽車零配件的&ldquo渠道壟斷&rdquo很嚴重,由汽車整車廠把握零配件的供給、渠道和價格,零配件供應商、經銷商、消費者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利益損害。
來源:網易汽車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