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什布拉克鉛鋅礦是新疆少有的鉛鋅富礦之一,位于阿圖什市哈拉峻鄉北部山區,隸屬于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行政管轄。霍什布拉克鉛鋅礦于1953年發現,到1956年勘探完畢,從1957年起籌建礦山、相繼開發,幾經移主、時采時停,斷續經營至今已經歷了61個年頭。它是新中國建立后,新疆zui早啟動的正規生產的國營多金屬礦山之一。
經過區域地質調查、礦床勘查、礦山開采和成礦研究,目前已基本確定霍什布拉克鉛鋅礦是一位“遠方來客”,霍什布拉克并不是它的原來產地!
研究表明,霍什布拉克鉛鋅礦,是產于距今約370百萬年前的泥盆紀晚期,屬海相熱水沉積礦床,其含礦層位為泥盆世坦蓋塔爾組(d3t),鉛鋅礦呈層狀產于其中的石灰巖內。回顧古地理演化,當發展到泥盆紀時段,霍什布拉克鉛鋅礦所在的成礦原產地為寬闊的海洋,而它存在的實際位置是海洋里相對深陷的次級洼地,鉛鋅的礦質來源于洼地深部,高溫—中溫熱液(熱水)通過斷裂或噴氣(水)口,以噴流和沉積的形式聚集在洼地底部。伴隨著地質歷史發展的漫長過程,經過多次的地殼運動、多期次構造的疊加與改造,多成礦因素和多成礦條件的有機結合與轉換,才zui終形成具有工業價值的霍什布拉克鉛鋅礦床。
現存霍什布拉克鉛鋅礦的泥盆紀含礦地層(距今370百萬年d3t)),底部以一個環狀斷裂為界,超覆于其下的晚石炭世地層(距今300百萬年c3k)之上,出現以老蓋新的“飛來峰”(構造)反常地層排列層序。
“飛來峰”為地質術語,意指外來巖塊,最早于19世紀80年代發現于歐洲的阿爾卑斯山,我國地質學家于上世紀20年代末首次在彭州發現“飛來峰”。“飛來峰”是獨特的地質景觀,具有極高的科研教學和觀賞價值。當逆沖斷層和推覆構造發育地區遭受強烈侵蝕切割,將部分外來巖塊剝掉而露出下伏原地巖塊時,表現為在一片外來巖塊中露出由斷層圈閉的較年青地層,這種現象稱構造窗。如果剝蝕強烈,外來巖塊被大部分剝蝕,只在大片被剝露出來的原地巖塊上殘留小征孤零零的外來巖塊,稱為“飛來峰”。形成構造窗或飛來峰,須發育推覆構造或大型逆沖斷層,將遠距離巖塊推來并遭受剝蝕,才具備形成這兩種構造現象的條件。
既然霍什布拉克鉛鋅礦是“飛”來的,那么它的原產地是哪里?由于時間久遠,目前尚無證據或確切資料說明其出處,但來自北部方向當無懸念,可能位于國內的西南天山北部近側,也可能在境外吉爾吉斯斯坦南天山構造帶內。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