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保險行業協會和中國汽車維修協會的&ldquo多此一舉&rdquo,我想中國的消費者還會沉浸在汽車制造商和經銷商合力為我們編織的&ldquo美輪美奐&rdquo的童話世界里。故事里雖然也有紛爭,但是不了解真相的我們是&ldquo心甘情愿&rdquo的,而扯下這一層遮羞布之后,消費者除了平添一份無可奈何,還得到了什么嗎?
全國乘用車信息聯席會秘書長饒達說,汽車零配件暴利是我國汽車業普遍現象,但反壟斷監管長期缺失。&ldquo媒體曝光4s店宰客、零配件價格畸高,已不是一年兩年,但始終沒有得到監管部門的回應。&rdquo
近年來,中國汽車市場很多環節的&ldquo貴&rdquo,根源的指向性似乎越來越明確&mdash&mdash壟斷。并且我國汽車市場越來越多不合理現象甚至涉嫌壟斷的行為,都指向實施多年的《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該辦法雖有歷史貢獻,但已不能適應當前現實,有制度缺陷。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常務理事賈新光說,2005年4月1日開始實施的《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并非是為了汽車售后服務壟斷而設,但卻間接強化了國內汽車售后維修與配件供應的壟斷。其中該辦法第二十五條規定:&ldquo汽車品牌經銷商應當在汽車供應商授權范圍內從事汽車品牌銷售、售后服務、配件供應等活動。&rdquo
亞運村汽車交易市場商務信息中心郭勇坦言,中國汽車&ldquo零整比&rdquo系數畸高,反映的是《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之下一種制度授權的&ldquo服務壟斷&rdquo,這是由汽車生產廠商、銷售商一起組成的壟斷體系。這種壟斷體系排除了社會上一些合理的零部件生產、銷售個體,現在絕大部分4s店銷售商都規定,如果不在4s店內做修理換零件,就不能繼續享受一系列的質保,這完全是一種不公平的壟斷。
賈新光認為,汽車生產廠商和汽車經銷商實際上都想從自身的渠道獲利,而這條規定恰恰保護了生產商+經銷商的固定模式,維修與配件供應自然也就被這兩方牢牢控制。按照歐洲汽車售后相關法律法規,經銷商、維修廠是可以從符合標準的配件廠商直接進貨的,也就是打破了壟斷。但在國內,這種方式無疑被&ldquo汽車供應商授權范圍內&rdquo這個框架給禁錮了,價格畸高也就自然產生了。 &ldquo4s店模式實際上是一種高成本經營,但是前期各銷售商打破頭來取得品牌銷售權,就是因為壟斷產生高回報。&rdquo郭勇說,&ldquo以前4s店的暴利主要來自于新車的加價銷售,目前已轉向售后維修保養,由于壟斷產生的&lsquo零整比&rsquo畸高,即使賣車不掙錢,維修保養的超額利潤足以維持高成本運營。&rdquo
&ldquo逐利&rdquo本是為商之道理,而成功商人和無良商人的距離或許只相隔&ldquo只言片語&rdquo。一版頭條、又或是一則消息,清晰了公眾的視野,還原了事件的真像。消費者在憤恨商家貪婪的斂財行為同時,又錯愕國家的法律怎能被如此玩弄于股掌之間。在批判這些無良斂財行為之前,是不是應該先自覺的拔掉這把&ldquo保護傘&rdquo。
來源:慧聰汽車配件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