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中國企業經濟導向的逐漸成熟以及其他亞洲國家成本優勢的凸顯,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將目光轉向亞洲其他地區。
其中動因,當然包含了政府鼓勵,比如中國移動投資5億美元獲巴基斯坦3/4g運營牌照。但大部分,都是出于純業務的方面的考慮,國內市場逐漸成熟,競爭不斷加劇,成本日益攀升。中國企業的規模不斷壯大,能力不斷增強,亞洲市場對他們來說變得更具有吸引力,那里的市場價格高于國內,且競爭沒有國內激烈。
另外,中國企業所積累的服務經驗,包含了中國從一個低收入國家向中等收入國家轉變的歷程,這些服務經驗同樣在適用于很多亞洲市場。
中國在亞洲的經濟參與度也在經歷從一個時代向另一個時代的轉變,即從主要關注貿易量、進出口和國家主導的基礎材料投資向更為多樣化的商業模式轉變。具體包括:中國從單一的出口業務開始向當地市場建立營銷運營、生產以及研發等職能的轉變;中國基礎材料和基礎設施的投資重心從非洲向亞洲轉移;中國公司和個人投資開始轉向亞洲房地產;投資亞洲農業全產業鏈,用于中國消費;中國作為&ldquo數字&rdquo領導者的崛起,對亞洲市場的影響開始顯現。
在進出口業務上,中國與很多亞洲國家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有目共睹。澳大利亞35%的出口,韓國26%的出口和日本20%的出口目的地是中國的。對于大部分亞洲國家來說,中國占他們當前進口總量的15-20%。因此,中國與很多亞洲國家之間存在的是一種貿易逆差的關系,但這種情況將很有可能在未來幾年發生轉變。
中國作為集成商,需要從其他亞洲國家進口大量的電子零部件,之后在中國組裝集成,再出口到歐美國家。隨著中國開始自主生產這些零部件,主要是用于半導體和液晶顯未器等一系列產品,進口量將大幅減少。其次,相較以前,中國所出口的都是沒有品牌的低成本產品,現在中國公司開始在亞洲市場打造自己的品牌,出口中等檔次的品牌商品。
未來,我們或將看到中國正在從世界工廠,逐漸轉變僅為中國和亞洲鄰近市場制造,這樣可以實現更有效地成本利用。
我們發現,有些公司已經開始將其制造中心從中國轉移,特別是一些亞洲公司。
近幾年來,臺灣、韓國和日本公司已經開始關注越南和孟加拉。但當前這些趨勢更多是短暫性的。西方跨國公司更為關注的是生產多樣化,而不是將中國這一制造中心向亞洲其他國家轉移。印度和印尼市場也開始達到規模效益,所以進行本地生產更符合當地情況。
目前,還沒有中國企業將生產制造的重心從中國轉移,這并不奇怪。聯想在印度的工廠更多是一個特例。特例還包括上汽和長城,他們在泰國的工廠是為了進入當地汽車集群,進入東盟市場。
中國的民營公司,因為看到了亞洲其他市場在成本和靈活性上的優勢,雖然也開始擴大在這些國家的產量,但他們對當地管理國際業務的能力表示擔憂。中國企業在中國以外亞洲國家建立研發運營中心的寥寥無幾,僅有的例子之一,是華為在班加羅爾擁有大型的研發中心和聯想2005年收購的ibm在日本的研發中心。
但是,中國企業大舉在全球市場設立面向客戶的營銷職能部已經成為一種常態。中國企業在客戶細分以及客戶洞見上的能力已經不亞于那些跨國公司。小米在新加坡銷售手機之前所制造的營銷態勢,海爾在印尼鎖定最初購買客戶,以及聯想在印度銷售pc的火爆,都證明了中國企業在成熟營銷和客戶細分上的能力。
那么下一步,中國制造業的投資將去向何方?
印度是一個不錯的投資目標,從市場規模以及產品需求上,都符合中國投資的需求。日本和韓國公司已經開始在印度進行了大規模的投資,中國公司在這方面的行動已經落后了。例如,日本對印度的對外直接投資已經超出160億美元,而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僅有4億美元。
當然還有印尼,作為新興的消費市場,印尼特別具有吸引力。同樣,巴基斯坦也將會在未來幾年吸引更多的中國公司加入。
在基礎材料和能源上,中國將繼續尋找更多臨近本土的能源供應商。中亞和東俄逐漸成為非常重要的天然氣輸出國,中國也投入大量資金,修建向中國輸送天然氣所需要的基礎設施。今年5月普京訪問中國,標志著中國已經將從鄰國采購能源作為一項主要國策。普京在華期間,所簽署的能源供給合同價值高達4000億美元。
包括澳大利亞在內,印尼也逐漸成為更為重要的煤炭和礦產資源的輸出國。近期中金公司投資10億美元,修建將礦產資源從資源國向中國輸出所需要的基礎設施。
未來幾年,中國還有可能成為在亞洲能源技術最大的輸出國。中國核能企業正在亞洲尋找出售核電站的機會。中國擁有大量的太陽能光伏產能,同時也是領先的風力發電大國。
其他亞洲國家開始逐步增加在太陽能發電以及風能發電上的投資,所以他們將從中國購買所需的產品。例如,印度新政府已經在太陽能發電上投入幾十億美金,并開始轉向中國獲取所需的資源。
在亞洲進行農業投資,滿足中國不斷增長的食品需求,一直以來都是大型公司以及私募基金公司的投資主方向,盡管如此,農業上的投資尚處于初級階段。未來十年,中國對某些產品的進口需求將超出當前這類產品在全球跨境貿易的總量。
隨著中國與亞洲其它國家之間的業務和投資聯系不斷加深,也相應地帶來國家之間人口流動的增長。去往亞洲國家的中國境外游客每年增長20%,其中2012年去往泰國的中國游客有300多萬,去往韓國的游客有400多萬。
中國與亞洲其它國家之間的商業聯系日益加強。中國制造類企業將在很多亞洲市場全面擴展規模,建立包括營銷、生產和研發等職能機構。在某些方面,印度是最有潛力的市場,但中國企業在印度的投資起步比較晚,所以能否追趕的上其它國家尚不確定。(作者系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亞洲區董事長)
來源:中國保險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