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瞄準為民所用,為國產機器人“補補氣”
“機器人”三個字,耳熟能詳。可真正能走進普通人生活的機器人,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可靠性和智能化是兩大絆腳石。為此,上海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應運而生。作為市政府布局的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之一,其主要聚焦機器人的可靠性、智能化共性技術,為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機器人開發提供技術支撐,推動在實驗室里能干又聰明的機器人,盡快走進百姓家庭,走向產業應用。
助行康復機器加快腳步
最近,上海大學教授郭帥帶隊研發的助行康復機器“irego”進入了醫療器械注冊流程,未來有望以“平民價”進入腦卒中患者家庭和康復機構。“如果沒有上海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的支持,康復機器人的產業化進程不會這么快。”在機器人研發領域摸爬滾打多年,郭帥一直有個心愿:讓手中的機器人技術,真正為民所用。終于,他找到了上海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
在這里,他不僅為多年積累的機器人技術尋到了產業應用的突破口,也為自己的心愿單覓到試驗田。在帶領團隊研發康復機器“irego”的同時,郭帥也加快了自身轉型:僅保留上大教師崗位,一周5天到機器人功能與轉化平臺工作。他希望能把國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一大批機器人研發成果吸引到功能型平臺,打通從原理樣機到產品的轉化之路。
誕生不久個性十足
“我們不一樣!”去年12月,由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大學、普陀區政府聯合出資成立的上海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剛剛誕生,就個性十足。
上海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是上海市首批18個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之一。“作為新型研發機構,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已成為上海科技體制創新的試驗田。它們的功能定位包括三方面支撐,即支撐產業鏈創新、支撐重大產品研發轉化、支撐創新創業。”市科委基地處處長譚瑞琮介紹說。
上海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最大的“不一樣”,就是敢啃“硬骨頭”,瞄準國內機器人產業全鏈條上最缺乏的共性技術——可靠性和智能化,而這也是機器人從研發到市場的最大鴻溝。“可靠性對于機器人產業來說是全生命周期的。國際機器人巨頭技術積累長達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他們針對每款產品的技術關鍵點,每個工藝,甚至走上市場后的每個環節,都有大量的數據積累和挖掘,可靠性研究十分充分。”
圖說:康復機器人的研發測試新民晚報記者馬亞寧攝
上海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慧潔告訴記者,相比之下,國內機器人企業多是起步不久的創新型企業,最需要解決的是生存問題,新技術新產品急于投放市場,根本顧不上投資巨大的可靠性研究。而缺乏了可靠性,則讓機器人技術“雷聲大、雨點小”,產品在市場走不遠。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
“我們就是要搭建一流的可靠性研發平臺,讓國內的機器人技術和企業來此打磨自己的‘金剛鉆’。”據介紹,研究院一期投資超過3億元,主要用于購置裝備、搭建專家團隊,建設機器人可靠性和智能化兩大平臺。“其中,很多裝備的單臺售價都以千萬元計,國內機器人中小企業大多無力購買。研究院的研發平臺建成后,可以較低收費讓中小企業使用并提供技術服務,使中小企業的機器人產品也能歷經‘千錘百煉’。”
助力國產機器人騰飛
“以前在高校,我和市場接觸的機會不多,雖然研制出三代助行康復機器人的樣機,但總覺得離產業化還有一點距離。”郭帥的研發團隊,已經在平臺上嘗到了甜頭。今年初,他把“irego”帶到研究院后,讓可靠性團隊的研發人員“把脈”,結果發現在可靠性上有不少問題。
與此同時,上海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依托上海電科集團,其設有國家機器人檢測與評定中心,可以為各種機器人提供機械、電氣、電磁安全等10多項檢測服務。在此基礎上,上海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能為客戶制定產品可靠性提升方案。
來源:東方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