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將會成為一個無法被進口涂料人忘卻的年份。除了市場數據出現了從明轉暗的趨勢之外,多家進口涂料品牌開啟了對中國區業務的改革,也直接映射出行業驟變。
進口涂料來到自我變局的分岔口
2020年,將會成為一個無法被進口涂料人忘卻的年份。除了市場數據出現了從明轉暗的趨勢之外,多家進口涂料品牌開啟了對中國區業務的改革,也直接映射出行業驟變。
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底2020年初,多家主打進口涂料的外資企業的關鍵管理人員離職或被離職,涉及芬琳漆、福樂閣等較早進駐國內市場的進口涂料品牌。
“他們撤換中方管理團隊的時間點過于巧合,空置職位大部分換成空降的外方人員或者此前在行業外的人員。”一名熟悉與關注進口涂料品牌發展的業內人士這樣總結道,他認為此類事件并非孤例,而具有普遍性,事關進口涂料企業的“一致行動”,“十分微妙”。
現今,進口涂料品牌在中國的發展模式呈現統一性——大部分由中國高管自建團隊,實行代理商模式,主導中國市場的品牌運作,包括渠道開發、運營、銷售及管理等。這對于初探中國市場的進口涂料品牌來說無疑是“雙贏”的抉擇。
一方面,對于品牌方來說,利用中國區代理商所擁有本地渠道與資源,可以大幅度地減少初探市場所產生的成本,也讓品牌發展站在另一個高度,算得上“坐收漁翁之利”;另一方面,對于代理商來說,進口涂料品牌符合中國高端化走勢的需求,能夠奪得更高的利潤。
長久以來,這種經營模式默契半達到了平衡,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進口涂料品牌的加入競爭——比如德國菲瑪、荷蘭蔻帝等——使得這個市場領域的天平就開始了傾斜;甚至對于較早進入的品牌而言,壓力更是與日俱增。
無疑,采用“本土化”的市場管理措施能讓品牌的發展更符合中國國情,有助于及早融入中國市場;但品牌方對于在中國區的發展的把控力度也自然減弱,從中得到的利潤也有限,或者說常年維持在某一水平。
這對于看重中國市場發展的各進口涂料品牌方來說是不符合發展規劃的,它們期待擁有更大的市場份額,特別在當今中國市場已經成為審視品牌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正是因為“理想”與“現實”的碰撞,進口涂料行業才會發生“中國高管更換潮”此類事件——這可能是進口涂料品牌們謀求中國市場模式變革的信號。尤其是那些進入中國市場多年,但發展始終停留在某個水平之上的進口涂料品牌,它們的變革需求更加迫切,決心也更加堅定。
總而言之,進口涂料企業改革本質不外乎進口涂料企業希望換一種活法,用改變從而換取業績的提升,歸根到底是“利潤”二字。
不得不說,經歷多年發展的進口涂料已經走到了自我變局的分岔路口。無論實施何種改革方式,它是否就能夠實現超越原先模式的發展?能否處理好新舊模式之間的過渡?以及當前是否就是**好的時機?這一系列問題都將成為業內人士所關注的重點。
面對多重夾擊的進口涂料品牌,接下來在中國市場的發展走向何方?值得我們持續觀察。
聲明:本文由涂料經原創并授權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與原作者聯系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