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這種新型“植物生長補光燈”根據需要,可人工調控或自動開啟光照時間,彌補了農作物在陰天和夜間無陽光照射的空擋,實現了延長光照時間、增產增效的目的。
看到大棚里櫻桃西紅柿像一串串小燈籠,掛滿了枝頭。唐庭華滿臉興奮地說。“都說馬無夜草不肥,現在我這兩大棚也‘吃上夜草’了!讓我這個初出茅廬的農民嘗到新科技的甜頭。”在山東省壽光市田柳鎮唐家莊村一戶農戶的大棚內,led補光燈在黃瓜植株頂端40厘米上方,散發著柔和的紫紅光。在這實種面積2畝多的大棚內,除了補光燈,還有配套的物理調溫設施。
壽光市田柳鎮唐家莊村黨支部書記唐庭華告訴記者,自己是種地的“新人”,去年才剛開始自己種大棚,之前沒有經驗,收成好不好,心里直打鼓。從去年7月,用上一盛物理農業的補光燈和物理調溫設施這兩項技術的蔬菜,株壯葉厚,果實更多、更大、更均勻了,色澤、口感上也有明顯提升。同樣的管理,從去年12月采摘至今,產量提升14%,而另一個辣椒棚,產量提升了30%多。
據了解,這種新型“植物生長補光燈”根據需要,可人工調控或自動開啟光照時間,彌補了農作物在陰天和夜間無陽光照射的空擋,實現了延長光照時間、增產增效的目的。大棚調溫設施,通過“主管道+支管道+透氣孔”類似滴灌的形式,有效利用棚內熱量,提高地溫,降低了棚內熱量損失。在冬天效果尤為明顯,設備開啟2個小時,可提高地溫1.7攝氏度。一個大棚一次性投入0元,可使用近10年。
北京一盛物理農業公司董事長常玉堂說,中國的農業分為三個階段。**初是傳統農業,靠天吃飯,之后升級到化學農業,通過化肥、藥物等手段實現增收,而現在,隨著大家對品質要求的提升,現在已經開始向物理農業開始轉變,利用環保安全的物理技術,在蔬菜生產過程中進行輔助生長,純天然、無污染,營造植物生長的**佳狀態,從而使農民達到增產豐收。
“led補光燈,一是可以按照植物生長需求按一定比例調制光譜,二是冷光源可貼近植物照射,經不斷實踐,確定距離為30至50厘米,可同時保證光強和光照面積。三是可控性強,可精準調控光強、光質和光照周期,適宜工場化生產。四是節能、環保、壽命長、體積小、質量輕。五是裝置多樣(燈板、燈帶、燈管和燈泡),適用于各類設施農業項目”。 目前該公司在壽光蔬菜基地多處進行合作試驗,已取得了顯著效果。北京一盛物理農業公司總經理孫小進在現場向前來參觀、調研的相關專家學者介紹。
據悉,北京一盛物理農業**近與中國設施農業研究所、濰坊科技學院三方簽署了合作合同,組成產、研、學一體團隊,在led補光燈高效利用方面繼續深入研究,推廣應用。中國設施農業研究所副所長丁小明對物理農業技術的前景充滿信心:“這項技術從研發到推廣,荷蘭用了5年的時間。而在我國,農業的基數更大,設施農業正在快速發展,這項技術具有廣闊的前景,需要堅持不懈的長期推廣。”(齊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