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困境中求生存,“共享工廠”會成為中小涂料企業的救星嗎?對于其他行業成功的案例,能否成功復制,值得期待。
近期,“共享工廠”的熱度再次興起,據報道,這種新型共享模式在山東等地逐漸興起,并受到越來越多涂料企業的青睞。尤為引人注意的是山東巨能興業的“水性涂料共享工廠”,被稱為“全國**家水性涂料共享工廠”。對此,暫時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其消息的準確性,是否噱頭仍有待驗證,不過在涂料行業倒是引起不小動靜,眾說紛紜。
共享經濟火了,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共享經濟的崛起,激活了不少行業資源重構,率先參與其中的不少企業,生意得到了盤活。當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共享籃球、共享睡眠艙、共享健身、共享寶馬等一系列的共享概念熱風刮過之后,公眾開始調侃“共享經濟已經被玩壞了”。
另一方面,總有新的共享概念出來補充局面。當一些不以“講故事融資、燒錢打規模戰”為主的另類共享概念出現時,反而更容易引發公眾思考。**近,共享經濟方興未艾,一種以“分享產能”,“共享工廠”的新型經濟模式在全國各地興起。
對于傳統工廠來說,企業的固定投資和廠房連在一起,搬遷費用高昂;此外,原料、人工成本逐年上漲,機械設備動輒上百萬元,中小企業難以獲得融資,也就難以擴大生產;同時生產經營大多為旺季和淡季,一年中有幾個月幾乎接不到訂單,設備、人員處于閑置狀態,卻仍然要維護設備、發工資。中小企業的生存危機與日俱增,諸多負面因素讓傳統工廠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不少企業就這樣夭折了。
而“共享工廠”的出現無疑解決的大部分問題。中小企業主不用再擔心高昂的廠房租金,不用再購置高價設備,不用再頭痛人員空置,同時污染減少,安全更有保障,度過環保督查及安全檢查不再是難事。
“共享工廠”,對大部分人來說是個新鮮詞,但事實上,共享工廠早已有之。據了解,在深圳寶安區燕羅街道有這樣一家“共享工廠”。從大型設備到工人,從創意到品牌,一切都可以共享。這里已經匯聚了數十家企業和團隊,在共享制造的模式下,他們“抱團取暖”,共同度過小微制造業的“陣痛期”。一些瀕臨倒閉的企業起死回生,甚至實現了“人員減半,效益翻倍”。
對于如今涂料行業來說,“共享工廠”或許是個機遇。尤其是面對近期的環保+安監壓力,加之原料價格的持續性波動,成本上升,產能遞減,不少中小涂企無路可走,大批面臨倒閉破產。無法避免的是,涂料企業傳統工廠同樣存在廠房租金,原料、人工成本,機械設備,融資難等常見問題。
基于互聯網平臺的“涂料共享工廠”將研發、生產等元素商品化,合理分配生產,有利于促使行業競爭轉而為行業協作。同時也讓中小企業告別采購設備、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的龐大成本,享受到分享經濟帶來的便利。
在困境中求生存,“共享工廠”會成為中小涂料企業的救星嗎?對于其他行業成功的案例,能否成功復制,值得期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