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家居會展經濟可謂熱鬧非凡。一場場個性鮮明又風格迥異的家居展由單一招商向大眾休閑娛樂靠攏,并日漸由賣東西向賣情懷轉變,再加上策展門檻的開放,家居會展在審美層面也更趨于平民化。
2016年,家居會展經濟可謂熱鬧非凡。一場場個性鮮明又風格迥異的家居展由單一招商向大眾休閑娛樂靠攏,并日漸由賣東西向賣情懷轉變,再加上策展門檻的開放,家居會展在審美層面也更趨于平民化。對于活躍的家居會展經濟,也有人認為:由于房產政策、匯率浮動等原因,其實,家居建材行業本身的日子并不是那么風光。這些熱鬧非凡的家居會展經濟背后可能只是暗藏危機的“口紅效應”。那么,風風火火的會展經濟背后真的只是“口紅效應”嗎?
展會外延擴展 由單一招商向大眾休閑娛樂靠攏
這一特質在建材家具類展會方面的表現尤為明顯。傳統建材家具類展會,譬如上半年的地面鋪裝材料展,下半年的cikb廚房五金展,都逐步從原來的單一招商洽談的專業家居展轉變為兼顧大眾休閑娛樂的家居展。
譬如今年的cikb廚房五金展上,主辦方特別將展會時間跨度到雙休日,并在此期間安排了親子烘焙活動,特邀小朋友與家長來到展會現場親手烤制蛋糕,讓觀眾充分感受廚房文化與親情氛圍的**融合。而3月上海地板展的innovaction地材新風尚創新中心,也從展會前期就通過線上投票形式,呼吁大眾參與,將低關注度的地板產品轉化為賞心悅目的藝術產品。這一展區也成為吸引觀眾合影留念的一處亮點。
9月的上海家具展更在同期增設了摩登上海時尚家居展這樣一個展品更趨綜合化,大眾互動活動更多的展覽。其中中華手作年上的手工活動吸引不少年輕人,花上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親手制作自己的家居小物。而創客展區的智能家居黑科技,也引起一批技術愛好者的關注。上海家具展本身及摩登上海時尚家居展更分別請來舞蹈藝術家楊麗萍和音樂藝術家朱哲琴參展,毋庸置疑,迎來無數粉絲追捧。
從賣東西到賣情懷 時尚設計展異軍突起
相對虹橋和浦東兩大展館的家居展,在上海展覽中心開辦的設計類展,原本屬于家居外圍的小展,但在2016年卻呈現異軍突起之勢。從設計上海、上海設計周、100%設計展,到上海時尚家居展,不論是過去的高端設計展還是大眾消費裝飾展,都展現出爆棚的人氣和病毒式的傳播效應。
相對曾經簡單的攤位產品展示,今年的時尚設計類展覽更從賣東西演變為對于情懷的多維度演繹。8月上海設計周,裝置藝術展的部分特別策劃了成龍電影回收藝術展「遂.回.龍.覺」,將成龍電影生涯以外的“成龍世界”呈現在觀眾面前。而展覽除了設計品牌聚集,更有超酷炫藝術裝置現場與觀眾互動,包括公共藝術家費德羅的社交竹空間、傣紙工藝創作的云夢秘境等。
9月的上海時尚家居展雖然只有一天公眾日,卻毫不含糊地請來四位設計大咖助陣南北東西四個獨立展位,其中更有雕塑家瞿廣慈風靡文藝青年的胖天使·雕塑和不見不散·不傘。此外,從“你看起來很好吃”的設計秀,到天貓的超級廚房,再到設計師的流水席,這個時尚家居展更是致力于奪得吃貨眼球。
策展門檻開放 多元化展中展更趨平民化
展中展,是近年來家居展呈現的一個新亮點。而2016年,這樣一種展中展的文化更是發展到逢展必有展中展的態勢。8月intertextile展上,兩位趨勢研究專家朱柏仰和陸洪偉受邀作為策展人,加上9位**設計師和6個精選參展品牌包括casa chonburi, cetec, designers guild, jab, lacantouch和prestigious以“11個人的遠方”為主題的展中展,通過現代藝術的創作各自詮釋對“遠方”的解讀。
9月,繼去年“中國設計有意思海報展”后,由**設計師朱小杰、**策展人侯正光等共同策展的“設計師的100個坐姿”展中展又一次成功展覽,匯聚100位國內外**設計師對設計的態度與理解——中國很忙設計,換個姿勢,想想再設計。
這些展中展相對品牌的產品或設計理念推廣,更多傳遞的是策展人的奇思妙想。而由于更多跨界策展的融合,也讓這些展中展呈現出了更為多元的一面,從而也在審美層面更趨于平民化。也因此,有些觀眾甚至因為展中展的吸引,而慕名前往。
風風火火的家居會展背后,是暗藏危機的“口紅效應”?
然而,相對家居會展經濟的熱鬧非凡,由于房產政策、匯率浮動等原因帶來的,卻是家居建材行業本身的日子并不那么風風火火。因此,有人指出,這是否意味著熱鬧家居會展經濟背后只是暗藏危機的“口紅效應”?
在這里,對“口紅效應”略作一個說明。曾有研究表示,在美國,每當經濟不景氣時,口紅的銷量反而會直線上升。這種有趣的經濟現象,也叫“低價產品偏愛趨勢”。因為雖然經濟不景氣,但人們仍會有強烈的消費欲望,而這其中占比**大部分的普通消費者就會轉而購買相對廉價的產品。而相對其他化妝品,口紅就是一種比較廉價的消費品。
“口紅效應”在娛樂業的集中表現就是當經濟緊縮時,幾乎所有行業都沉寂趨冷,而電影、綜藝卻乘勢騰飛,譬如上世紀30年代熱鬧的歌舞片大行其道,并誕生了秀蘭·鄧波兒這樣家喻戶曉的童星,他們給焦慮的人們帶來希望,又譬如連選舉都可以如此娛樂化的當今,人們不斷在找尋著新的刺激。
畢竟,2016,無疑是娛樂業異常熱鬧的一年。從楊冪劉愷威的婚姻離合,到馬蓉王寶強的離婚大案,再到張靚穎馮柯的結婚鬧劇……幾乎每一條都能成為一兩周內,人們茶余飯后津津樂道的話題。而不分職業、不論貴賤,海量吃瓜群眾的誕生,也讓人不經聯想到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的“口紅效應”經濟理論。
對于這樣一種疑問,我們不妨從兩個層面來看待這個問題。
其一、“口紅效應”中出現的以“口紅”為代表的產品,實際上是一種相對能夠彰顯消費者品味,但又在價格能夠承受范圍內,并且還并非必需品的東西。因此,這從一定層面上看,實際上,反映出的是消費者的消費認知和消費觀念在提升,即使在經濟前景不甚明朗的情況下,他們對于大物件的購買會所有猶豫,卻相反會樂意在一些時尚裝飾產品上投入更多。這確實也在一定程度促使軟裝行業、文創行業的興起,以及時尚設計類小展的蓬勃。
其二、娛樂化也好,跨界也好,綜合也好,應對人們娛樂化需求而相對調整的家居會展,其實質也是一種順應消費趨勢變化的合理升級。畢竟,現在這個年代,無論是那些見多識廣的經銷商們,還是普通消費者,都早已不會滿足于曾經廟會式的展覽方式。
那么,從上面這兩個層面來看,家居會展經濟的這種“口紅效應”未嘗不是一件體現家居旺盛生命力的好事。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