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幾期,我們跟隨溫其東老師的腳步一起探討了:《2016中國照明電器行業發展—產業概況篇》、《中國照明電器行業發展—產銷情況綜述篇》、《不得不知的照明行業發展趨勢及熱點問題》、《照明行業的發展應對之策》。
上幾期,我們跟隨溫其東老師的腳步一起探討了:《2016中國照明電器行業發展—產業概況篇》、《中國照明電器行業發展—產銷情況綜述篇》、《不得不知的照明行業發展趨勢及熱點問題》、《照明行業的發展應對之策》。
溫老師從產業概況、產銷情況、發展趨勢以及照明行業的發展應對之策四大方面跟我們一起深刻盤點了照明行業的發展之路。今天,溫老師將著重從照明企業作為主體的前提下來分析企業在時代浪潮下應該怎么做,才能規避風險,少走彎路。
中國照明電器行業正處于一個變革的時期,機遇中伴隨著挑戰,殘酷中又孕育著希望。正如查爾斯狄更斯所說:“這是一個**好的時代,這是一個**壞的時代。”
一、國際大企業現狀及中國企業的位置
1、國際大企業動態
philips
近兩年先后分拆賣掉了位于德國亞琛的 oled 器件業務, led 器件及車燈業務(即亮銳 lumileds);去年則將照明業務也從皇家飛利浦中分拆出來獨立 ipo 。
osram
去年將其持有的 13.47% 的佛山照明股份出售給廣晟集團;今年則將其五大部門中的 clb(傳統照明及鎮流器)和 lls( led 照明及系統)業務分拆成獨立公司朗德萬斯 ledvance (包含北美喜萬年)出售。
panasonic
近些年先后關閉了亞洲的多家工廠,包括上海的松下照明裝置,杭州工廠,印尼的熒光燈廠和日本本土的兩家工廠。
ge
去年將其部分led照明、太陽能、儲能與電動汽車等業務整合為新的能源公司 current;今年則斥資一億澳元收購位于墨爾本的無線通訊和智慧照明**廠商 daintree networks ,體現了其在迎接智能照明時代的布局思路。今年9月1日則宣布ge照明退出亞洲和拉美市場。
ayi
去年斥資3.85億美元收購了施耐德電氣旗下從事室內照明的子公司 juno 照明;目前對 oled 關注度高。
toshiba
和松下類似,近年先后關閉了本土的四家照明工廠;去年宣布退出剛進入一年的白光 led 業務;今年則將在華的照明業務打包以10億人民幣高價出售給康佳照明。
zumtobel
重整旗下品牌,上繳市場權限。旗下包括 zumtobel(室內燈具),tridonic(cob、驅動和調光器),thorn(室外燈具) 和 reiss (特種燈具),以及2015年剛收購的英國建筑照明品牌 acdc 。
cree
作為納斯達克上市公司,一直受困于照明業務的低毛利率,但從2015年開始照明已經成為其營收**高業務。去年將利潤**高的功率器件和射頻器件業務分拆成獨立公司疾狼 wolfspeed,今年將新公司出售給了其**大競爭對手 infineon;今年和安富利 avnet 新簽署了代理協議,這已是 cree 第五家器件分銷商,推測其未來在光電器件業務方面也有策略調整。
cooper
整個cooper 工業集團已為跨國巨頭伊頓電氣集團所高價收購。
hubbell
收購了燈具公司 varon lighting。
samsung
一度高調進入照明市場的三星2014年宣布退出全球照明應用市場(除韓國本土)。
lg
今年將原本在lg化學旗下的oled 照明業務調整移交給lg顯示管理。
從以上種種國際大企業近年來密集的調整可以看出,在中國企業大舉進入 led 照明市場的同時,國際大企業基本都在積極采取應對的調整策略,這并不是說明他們沒有技術和品牌方面的優勢,而是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這種優勢比之傳統時代已不再顯著,而且已經深刻地影響到自身的盈利模式,而不得不瘦身以將重心轉向更加盈利的業務。
2、中國企業在全球的位置
2015年全球前**照明企業中(見表十二),**后一位的 hubbell lighting 全年營收大約折合 85 億人民幣,國內營收排名靠前的飛樂(2015 年 50.7 億)、歐普(2015 年 44.68 億)、陽光(2015 年 42.58 億)等公司距其尚有較大差距,但應該能看到國內照明企業的快速成長,一方面中國本身也是個巨大的照明市場,另一方面這些大企業也在致力于在海外開疆拓土,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會有民族品牌進入 top ten 榜單。
二、國內照明企業競爭力分析
1、發展的范例
在目前比較惡劣的市場環境下,依然能夠交出靚麗業績的企業主要是幾大類:內銷自主渠道型企業、大量出口代工型企業和專注細分市場型企業等。
(1) 內銷自主渠道型企業
渠道和品牌是需要積累的,所以國內優秀的渠道型企業都算得上是老牌企業,雖然各家渠道類型各有千秋,但相同點是都具有較高的品牌**度,較強的生產能力和龐大的經銷網絡。(見表十三)
(2) 大量出口代工型企業
綜合來看,led 照明產品出口排名前列的企業多在傳統照明時代就開始給國際大廠們大量貼牌加工,這樣使得市場方面有穩定可靠的外銷渠道,生產方面也由于量產鎮流器的經驗能夠較快地向 led 轉型。(見表十四和表十五)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依靠單一大客戶的企業在發展中有時不能以自身意志為轉移,比如 2015 年表現出色的海萊和元暉,分別在 2016 年上半年由于其大客戶 feit 和 cree 的調整而增勢趨緩。
(3) 專注細分市場型企業
上文已提到的有賽爾富、深圳恒之源、深圳海洋王、上海華榮、深圳珈偉、常州鴻聯、廣東雅江、中山光陽、中山湯石、無錫優為、上海三本等,此類企業整體規模不大,但在其所在的細分領域中已具備相當的品牌**度和影響力,借著這樣穩定的市場回報,有利于其成長和發展。
2、國內企業的類型
國內目前幾萬家照明生產企業,筆者將其分為三大類,即:傳統照明轉型企業、led行業轉入企業和其他行業轉入企業。
① 傳統照明轉型企業
以前就從事照明產品生產和銷售,在 led 照明時代主動或被動地進行轉型的企業,無論是渠道型的、出口型的還是生產型的,目前行業內具備大量營收的主要是這類企業,包括歐普、三雄、雷士、佛照、陽光、得邦、立達信、亞明等。
② led 行業轉入企業
之前從事 led 相關行業,后進入照明應用領域。包括 led 中上游芯片封裝企業,如德豪、木林森、國星、長方、萬潤等;led 顯示屏企業,如三思、洲明、利亞德、雷曼等。
③ 其他行業轉入企業
之前從事其他行業,和照明并不相干,因 led 照明的蓬勃發展而進入。這些行業涵蓋家電、地產、汽車、鋼鐵、煤炭、環保、新能源等多個領域,不一而足。
3、各類型企業競爭力
① 看好大部分傳統照明轉型企業前景
其優勢在于:
1、懂照明:更了解行業相關的技術研發、市場運作和客戶需求等;
2、有渠道:擁有多年積累的國內的零售、批發和工程,國外的進口商代理商和大客戶;
3、有品牌:照明品牌在終端用戶那里也將是led照明品牌;
4、有規模:生產的大規?;?,也有助于降低生產成本;
5、有后備:傳統照明產品目前無論在國內還是國際市場仍然占有一定地位。
雖然具有以上優勢,傳統照明轉型企業仍需加強研發創新,緊跟技術趨勢;培育市場,拓展渠道;品牌企業要堅持做好產品,把行業引導到正軌上來;優勢項目不可丟,新進項目跟著走。
② 看好部分led 行業轉入企業的前景
其優勢在于:
1、 有半導體或電子方面的生產和研發基礎;
2、大多具有規模生產方面的經驗;
3、led封裝企業有內部供應鏈,具備成本優勢;
4、 有一定的渠道,在某類細分市場上具備資源。
同時需注意,單一市場風險大,爭取多條腿走路;加強與傳統照明企業的交流合作,取長補短,抱團共贏。
③ 不看好大部分外行轉入企業的前景
1、對照明的認識相對匱乏;
2、缺乏從事照明行業的大多資源;
3、 大多只能選擇純 oem,自己無法把控自身的發展;
4、 行業歸屬感較弱,人員忠誠度偏低。
筆者并不排除個別擁有較強的資金實力和良好的公共關系的企業能夠脫穎而出,但也遵循先例地認為絕大多數外行轉入企業在 led 照明時代占有一席之地的難度很大。對于此類企業,筆者建議,沒進來的請三思而后行,已經進來卻感覺不妙的,跨國巨頭三星和東芝尚可能屈能伸,激流勇退亦不失為良策。
三、結語
**后筆者想用大文豪查爾斯狄更斯的名言作為結尾:“這是一個**壞的時代,這是一個**好的時代;這是一個**黑暗的季節,這是一個**光明的季節。”
中國照明電器行業正處于一個變革的時期,機遇中伴隨著挑戰,殘酷中又孕育著希望,在目前相對低迷的大環境下,也正是一個淘汰低效產能,杜絕低劣產品,肅清低端企業的一個過程。這一輪大潮過后,相信行業內那些有情懷有節操的優質企業會生存下來,繼而發展下去,搭上“開往春天的地鐵”。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