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萌發地。擔任浙江省委書記期間,習近平同志兩次率隊訪問中國人民大學,就全面推進省校合作簽署備忘錄,主講“人大代表人大行”報告會,讓“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浙江精神,以最鮮活的方式走進人大校園、涵育人大學子。
“千萬工程”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一項重要決策。20年來,從“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到“千村精品、萬村美麗”再到“千村未來、萬村共富”,造就了萬千美麗鄉村,造福了萬千農民群眾,為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打下扎實基礎。
6月8日至12日,在全黨開展主題教育、大興調查研究之際,中國人民大學學生黨建和思政工作委員會師生代表、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代表等組成師生調研團,與浙江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師生代表聯合開展“千萬工程”調研活動。
(啟動儀式合影)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易,浙江工商大學黨委書記郁建興,黨委副書記方向明,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原院長何顯明等出席啟動儀式,60余位師生分2支隊伍2條線路深入浙江6個地市、10余個村莊開展實地調研。
通過調研,深刻理解“千萬工程”二十年的思想脈絡和發展軌跡,扎根這片習近平總書記曾工作過的沃土,將學習調研“千萬工程”、學深悟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通起來,在思想萌發的“第一現場”上好“有風景的思政課”,將聯手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高精尖創新中心,打造一系列“千萬工程”思政金課微視頻,撰寫一系列“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案例報告。
為推動“千萬工程”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提供具有高精尖水平的優質資源,講好浙江“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生動故事,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五次政治局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作出應有貢獻。
鄉村振興,共富之路
淳安縣下姜村,是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時的基層聯系點,他曾先后四次到下姜村,期待“下姜村的發展,就好像一滴水,折射出全省農村發展的整體狀況”,指引下姜村從窮山村蝶變為“綠富美”。調研團認真聆聽原村黨支部書記姜銀祥深情講述的“習近平總書記與下姜村”的故事,深入了解從“土墻房、燒木炭、半年糧,有女莫嫁下姜郎”到“農家樂、民宿忙,游人如織來下姜”的下姜之變,深刻領悟“先富幫后富,不讓一個人掉隊”的下姜理念。
淳安縣 下姜村
(調研團在下姜村,聆聽講座、實地探訪)
點石成金,翻天覆地
在義烏市橫塘村,調研團走進當年的橫塘村村委會議室,正是在這間會議室,習近平同志將義烏的發展概括為“‘莫名其妙’的發展、‘無中生有’的發展、‘點石成金’的發展”,成為“義烏經驗”最精辟、生動的注解。調研團來到橫塘村的“清風小院”,橫塘村村民金永良回憶了當年在家中接待習近平同志的場景。“習近平總書記問得很細,從孩子們的工作到灶臺平時用途”。如今,橫塘村已整體拆遷變成了義烏橫塘公園,村民們從美麗鄉村搬入了現代化社區。習近平總書記的臨別祝福成真,“從村民到居民,我們真的過上越來越好的生活”。
義烏市 橫塘村
(調研團在義烏橫塘居民家中參觀)
信仰燎原,真理最甜
義烏城西街道分水塘村是《共產黨宣言》首個中文全譯本的誕生地,也是翻譯者陳望道先生的出生地、成長地。調研團來到分水塘村,走進柴屋舊址,正是在這間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兩條長凳架起舊木板、既做床鋪又當書桌的屋子里,陳望道首次翻譯了《共產黨宣言》,為革命先驅者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在望道展示館,調研團詳細了解了陳望道的成長經歷和革命生涯,聆聽習近平總書記講述“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故事,細細品味老一輩共產黨人精神之甘、信仰之甜。
義烏城西街道 分水塘村
(調研團在望道展示館)
(陳望道故居柴房 蘸著墨汁吃粽子)
五水共治,綠色發展
在被稱為“中國水晶之都”的浦江縣,調研團深入上河村探訪這個昔日的“上訪村”從“村村點火,戶戶冒煙”到“白墻灰瓦、波光粼粼”的變遷,詳細了解“千萬工程”如何改變上河村“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室內現代化、室外臟亂差”的狀況。調研團走街串巷,與村民座談,了解到正是因為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關停了所有水晶加工點,上河村的“母親河”壺源江才逐漸從“牛奶河”變得清澈見底,才有了今天“美麗宜居示范村”和中國首個詩人小鎮的名氣。
浦江縣?上河村
(調研團在上河村)
山水寄情,創意賦能
在德清縣莫干山鎮庾村,調研團參觀莫干山交通館、庾村廣場、莫干山民宿學院、巾幗創業市集、瓷板畫展覽館等地,學習感悟“千萬工程”實施以來莫干山鎮的發展歷程。莫干山鎮依托莫干山風景區優勢,圍繞“山水美、農家富、社會和、機制新”目標,以“生態立鎮、旅游強鎮”為發展戰略,通過興辦現代教育、發展新興產業、打造美麗鄉村、創建美麗鄉鎮,實現和美家園建設全覆蓋。在參觀過程中,調研團進一步深入了解了莫干山鎮“生態農業、休閑旅游、文化創意”三大產業發展歷程和經驗,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千萬工程”的實施成效。
德清縣 莫干山鎮 庾村
(調研師生在莫干山鎮庾村廣場)
未來鄉村,數字智理
在德清縣五四村,調研團深入五四鄉村服務中心、大數據技術應用平臺,了解五四村以“整村景區”為定位的鄉村振興戰略、“企業+村集體+村民”的村莊經營新模式等多方面的先進經驗和做法。五四村通過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化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創新落實土地制度改革,已逐步發展成為集品質人居、鄉村度假、生態觀光、休閑體驗于一體的鄉村振興標桿村,并先后獲得“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村”“全國美麗宜居示范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等榮譽稱號。在參觀過程中,調研團既切實感受到五四村宜人的人居環境,也對面向未來的美麗鄉村建設圖景有了更加深刻清晰的認識。
德清縣 五四村
(調研師生在五四村,參觀五四鄉村服務中心)
騰籠換鳥,鳳凰涅槃
在長興縣畫溪街道新能源小鎮,調研團參觀天能、超威等新能源企業,調研小鎮建設情況。2004年6月2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天能公司考察,鼓勵天能集團加快騰籠換鳥,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近年來,天能、超威等新能源企業依托高端科技平臺,引進人才專家,創新科技理念,通過改進鉛(鋰)蓄電池并研發新型電池,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堅定不移貫徹綠色發展路線。通過學習天能、超威等新能源企業的發展經驗,調研團既進一步領會到“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刻內涵,也對我國“雙碳”目標的實現更加充滿信心。
長興縣 畫溪街道 新能源小鎮
(調研師生在天能集團、超威集團)
紅色精神,綠色振興
作為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新四軍革命舊址群,長興縣江南紅村(煤山鎮溫塘村)被贊譽為“江南小延安”。調研團深入領會其所承載的豐富紅色遺產與革命文化精神,詳細了解紅村黨員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囑托,通過打造綠色動力電池、智慧能源和資源循環利用等高附加值產業,成功實現以紅色精神鍛造綠色經濟、鑄就實現共同富裕新金山的生動實踐。
長興縣 江南紅村
一片葉子,一方百姓
安吉縣黃杜村被譽為“中國白茶第一村”,全村白茶種植面積達1.2萬畝。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到黃杜村調研,肯定安吉白茶產業,稱贊“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一片葉子”不僅富了安吉,還通過“捐好扶貧茶苗,結出富裕果實”帶動著更多地方發展,書寫了“南方有嘉木,蒼山情深深”的感人故事。調研團與黨總支委員、村監委主任丁建芳交流“中國白茶第一村”的傳奇故事,暢想“千萬工程”的美好未來。
安吉縣 黃杜村
綠水青山,金山銀山
在“兩山”理念誕生地安吉縣余村,調研團沿著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過的足跡,切身感受了美麗鄉村建設的成效。“靠山吃山”的石頭經濟為村里人帶來了第一桶金。但也導致了黑霧蔽日、濃煙遮天的環境污染。2005年8月,習近平同志到余村調研,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數十年間,余村堅持踐行“兩山”理念,由“臟亂差”蝶變為“綠富美”,從“靠山吃山”的粗放發展到“以山養山”的鄉村振興。調研團參觀了余村村史展覽館陳列的今昔巨變,聆聽了“余村故事”宣講團的動情宣講,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中感受理論力量。
安吉縣 余村
第一現場,熱氣騰騰
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教研部主任王衡表示,從上山文化的“萬年稻米”到浦江的“五水共治”,從橫塘公園的“義烏發展經驗”到分水塘村陳望道故居里“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故事,從淳安下姜村的“第一口沼氣池”到習近平總書記寄來親筆簽名的“十九大首日封”,此次“千萬工程”調研讓我們循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浙江萌發與實踐的軌跡,在歷史現場中更加真切、更加深刻地感受著真理之光和思想偉力。一路上看到的畫面、聽到的故事、觸摸到的情感、感受到的震撼,都成為了我們思政課教師講準、講深、講透、講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手素材和寶貴資源。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將把“千萬工程”的實踐場景帶回課堂,充分結合這些生動的案例,不斷提升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努力把鮮活的思想講鮮活,把透徹的道理講透徹。
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形勢與政策課教研部主任張苗苗表示,2003年,在浙江主持工作的習近平同志創造性地提出了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的“千萬工程”。20年過去了,“千萬工程”繪就和美鄉村新畫卷。浙江“千萬工程”調研行,讓我領略到“戶戶是景”“村村是畫”的和諧圖景,也讓我感受到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的蓬勃生機。作為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師,不僅要講好浙江“千萬工程”的新發展、新成績、新做法、新經驗,更要講好這背后的道理與邏輯。要通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浙江大地上的生動實踐,講準、講深、講透、講活這一思想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講好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性、講好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講好社會主義制度的先進性。
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部主任蘭洋表示,今年是“千萬工程”實施二十周年,有幸參與中國人民大學與浙江工商大學共同啟動的“千萬工程”調研,親身感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浙江大地上的生動實踐。其中,義烏市城西街道橫塘村文化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案例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文化建設始終貫穿其中。在脫貧攻堅中重點解決了“給文化”的問題,重點推動了鄉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衡化建設,保障了鄉村地區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而在鄉村振興中,要重點解決如何“用文化”的問題,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多重功能價值和綜合帶動作用,助力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推動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我認為,橫塘村的成功實踐為我們提供了三個重要經驗:第一,以特色項目帶動鄉村地區經濟發展,活躍繁榮農村文化市場;第二,以吸引人才筑牢鄉村持續發展基石,加強對鄉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培育和支持;第三,依托互聯網傳播形式展現美麗鄉村新品牌、新形象,打造文旅融合新業態。
經濟學院2019級博士研究生李家瑞表示,作為一名經濟學博士研究生,通過本次的“千萬工程”調研,使我深切感受到了中國式現代化在浙江大地上的生動實踐。從五四村的“美麗鄉村建設”到庾村主打民國風情的特色旅游產業,莫干山鎮瞄準自身區位優勢,走在全國鄉村現代化治理前列。從畫溪街道的新能源高精尖企業到江南紅村的紅色基因傳承,長興縣以紅色精神指引綠色經濟,依托“紅綠金”模式推動縣域經濟從粗放式轉向內涵式增長。從余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旅游實踐,到黃杜村“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的創富故事,安吉縣恪守“兩山”理念,描繪出了一幅以黨建引領共同富裕的感人畫卷。歷經數日行程,我對高質量發展的可行性、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需要一個創造性轉換的過程,湖州市人民就牢牢遵照習近平總書記“八八戰略”部署,建設適合地域特征的高附加值產業,基于品牌化、專業化和精益化生產,切實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此過程中,黨員牢記使命初心與責任擔當,創新敢為人先,致富不忘鄉里,以黨建助力集體經濟發展,共同探索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在今后的科研學習中,我將牢記“千萬工程”的鮮活案例,扎根中國大地做研究,力爭講好中國故事,學會記錄時代精彩。
國際關系學院2021級博士研究生張渠成表示,怎么富起來,富起來之后怎么辦?什么是中國式現代化,什么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我們在這次調研中聽到了最鮮活的故事,看到了最生動的案例。從歷史深處,我們看到革命先輩在敵人心臟地帶艱苦斗爭的人格偉力;向未來進發,我們看到人民群眾求發展、建文明、樹和諧的創新活力。穿越時光始終如一的,是黨對人民的信仰、人民對黨的信任。這次調研以最直接也最有力的現實故事,向我們訴說了中國經驗、中國道路一個個理論創新背后一片片鄉土滄海桑田的巨變。未來,我們將進一步研究好、提煉好、推廣好相關案例經驗,讓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千萬工程”經驗在更廣闊的中國大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馬克思主義學院2022級碩士研究生朱芷萱表示,本次調研學習是在實踐中增長自身本領的寶貴機會。在追尋領袖足跡、感受思想偉力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浙江鄉村從“環境佳”到“生活便”、從“顏值高”到“心靈凈”、從“一時新”到“持久美”的華麗轉身。二十年來,“千萬工程”久久為功,深刻體現了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的釘釘子精神,實現了由“物的新農村”向“人的新農村”的偉大邁進,不僅描繪了浙江鄉村的美麗風貌,將浙江打造成城鄉共同繁榮的實景案例,而且提前演繹著整個中國鄉村振興、民族復興的未來。作為一名研究生,我們要認真學習、靈活運用“千萬工程”的經驗與方法,深刻把握蘊含其中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將其轉化為學習科研的前進動力,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為鄉村振興、民族復興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信息資源管理學院2022級碩士研究生艾提娜表示,跨越浙江大地的學習調研之行,我體會最深刻的一點就是當地經濟發展與綠色環境的并駕齊驅。每一張照片、每一處風景都在訴說著“美麗風景”向“美麗經濟”有效轉化的故事,“千萬工程”實施前后農村面貌的鮮明反差,讓我真切感受到農村生產生活的巨大變化,親身體會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這片土地的生動實踐,進一步理解了鄉村振興的意義與內涵。作為即將步入社會工作的在校學生,我將認真學習“千萬工程”的經驗,感受其中的為民情懷和方法論,堅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責任擔當,努力結合實踐為鄉村振興、美麗中國建設貢獻青春力量。
哲學院2019級本科生王海蓉表示,循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從“兩山”理念發源地安吉余村到數字化成就斐然的五四村,從風景宜人的庾村創意集市到新能源企業集聚小鎮長興,一幅中國式現代化的鄉村實踐圖景徐徐展開。所到之處,處處皆碧水青山,處處是人和家富,處處有治理智慧,行走在“浙”里,令人驚訝,令人喜悅,令人收獲頗豐。在“浙”里,我更加深刻感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前瞻性與真理性。習近平總書記早在2005年就首次提出“兩山”理念,堅決不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如今“護美綠水青山,做大金山銀山”已成為萬千浙江人民的自覺行動,真理的力量真正轉化為廣袤土地上的真切發展成果。在“浙”里,我親身觸碰人民領袖“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為民情懷。同學們烈日下走訪幾個村莊已是大汗淋漓,而習近平總書記曾在短短118天中走遍浙江11市、25縣,拳拳為民情令人敬仰。青年學子定要扎實調研,走進群眾,不負人民。在“浙”里,我更加深切理解“當代青年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行程中接觸到很多基層干部,每位干部都干勁十足、充滿斗志,言語間盡是對鄉村發展的期待和對人民群眾的責任。我們深受感染,深受觸動,也發現發展的機會不僅在高樓大廈里,也在村莊田野間,祖國的每一處角落都需要人才、渴望人才,當代青年大可以實干興邦,為民族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法學院2019級本科生鄭槐泠表示,我們吃的稻米,最早在多久開始完整地經歷了從栽培、收割、脫粒加工到食用的全過程?我們喝的水,為什么能如此清澈而充足?義烏的發展為什么被稱為“莫名其妙”“無中生有”和“點石成金”?“真理的味道非常甜”誕生在什么樣的環境里?一條可持續和可復制的鄉村振興之路是什么樣的?懷揣著這些疑問,我踏上了本次“千萬工程”的調研之路,置身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浙江萌發與實踐的真實場域,在鄉村、在基層發現了我們在經濟、文化、環境等諸多領域的“最早”“最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領袖的高瞻遠矚和系統謀劃,也更加深刻感受到總書記寄語我們要“勇當開路先鋒、爭當事業闖將”的寄望之深、教導之切、囑托之重。我們要抓住學習只有“現在進行時”的關鍵時機,第一時間總結調研成果,第一時間傳遞調研收獲,讓“千萬工程”厚重的理論根基、鮮活的實踐案例、向上的精神面貌走進我們的學習生活,為我們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打下堅實的成長坐標。
扎根熱土,上好生動一課!
浙江是中國革命紅船起航的地方,中國人民大學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
我們將以“黨辦的大學讓黨放心、人民的大學不負人民”的精神品格,帶著深厚感情、帶著堅定信仰,在書寫“千萬工程”非凡實踐的這片熱土上,認真學習、踏實行走,深入思考、鮮活講述,上好這次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的生動一課!
原文鏈接:[中國人民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實地研習“千萬工程”,親身感受“萬千氣象”,人大師生調研團赴浙江開展主題教育特色踐學活動!
來源:天津大學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