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某地產紅棗,紅棗是當地的支柱產業。但隨著棗樹面積逐年擴大,產量也逐年增加,價格卻逐年下降。為了能在市場上站住腳,棗農們只好增加投資,加強管理,但收入不但沒增反而下降了。就在棗農們覺得栽棗樹沒賺頭之時,有一位叫劉平的棗農卻大賺特賺。原因是他采用與眾不同的生產方法:當別的棗農仍盲目往棗園投資和重復著舊的管理方式時,他卻前往科研機構向專家教授們請教開發富硒棗的技術并取得成功,在其他棗農以每公斤4元的價格含淚銷棗時,這位農民的富硒棗卻被廣州及北京的超市以每公斤60元的價格全部收購。
常言道:一分價錢一分貨,以質論價、優價是市場規律。近年來,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以果菜為主的農產品面積急劇增加,產量也日漸增大,賣方市場逐漸變為買方市場。消費者對農產品的質量越來越挑剔,挑到籃子都是菜的年月已經成為過去。他們在需要品種多樣的同時,還講究營養、顏色等,正所謂好中選優、精益求精。這就要求我們從事農產品生產的農民兄弟轉變觀念,思想上要適應市場的新變化,不僅要在量的增長上下功夫,而且要在質的提高上花大力氣。
市場競爭,優勝劣汰,只有別出心裁,你有我優,你有我精,才能在市場上站穩腳跟,也才能賺到錢,獲大利。 原作者:陳健翔
來源:易展食品機械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